这种只存在于个人或集体经验中的知识。由专家才能提炼出乒乓球自身所固有的潜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指:在乒乓球竞技训练系统中深层结构的比较抽象的内涵,是人们在竞技训练实践中不易观察而又会时时遵循的基本原理[9]。而这种不宜观察的事实存在的、固有的规律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抽象性。Rebe 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被试在不同内隐学习条件下获得的都是有关材料规则的抽象知识。从而率先提出了内隐知识表征的“抽象观”,主张内隐知识是以一般的、抽象的形式表征的,这种表征独立于具体刺激的表面结构。 4. 乒乓球技能认知的特殊性 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根本区别不仅仅在于认知全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多少,更重要的还在于认知发生的机制方面。从认知机制的特性看,内隐认知比外显认知更强大,不受或很少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其内涵和特征可以归结为:①从学习条件看,内隐认知是在刺激情境高度复杂、关键信息较为隐蔽,难以有意识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发生的;②从学习过程看,内隐认知具有无意识性、自发性,能依靠直觉、顿悟和灵感等方式发现隐含的规则;③从学习结果看,内隐认知获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储存于潜意识之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保持和提取,但能在适当情境下自动激活并自行发挥作用。 以内隐认知方式获得的知识,在技能掌握中并发挥优势效应。表现在:技能获得的长久性优势;技术的有效性优势;在复杂环境或情景下技术提取的稳定性优势;心理资源的节省优势。表现出外显认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效应。这种有效的优势提高了运动员在复杂环境中的抗干扰性,保证了运动员在瞬息万变中个人技术风格的稳定发挥。 5 . 乒乓球技术记忆的长久性 范文杰等人对在运动领域中内隐记忆存在性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性描述,研究结果均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无需有意回忆却能在动作技能完成中自行发挥作用的非陈述性(内隐)记忆现象。Graf和Schacter(1985)研究认为,储存在记忆当中的知识在缺少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任务的成绩产生的易化效应被认为是内隐记忆在起作用。有效的动作记忆是主体在接受输入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已有的动作经验对该动作进行特征分析和加工,从而保留其关键成分或基本特征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保留原来所输入的动作信息。即内隐记忆是一种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专家掌握的大量知识和技能,经过长期的强化运用,就逐渐沉淀为一种无意识的知识存在。以内隐的方式储存,具有程式化、自动化、模式化特点,会以定势的方式影响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从内隐记忆的方式看乒乓球项目的学习,一个优秀的教练和运动员,为什么他们的动作技能能够保持非常长的时间而不被遗忘,就是内隐记忆在起作用。当运动的情景一旦发生,他们就能快速提取某个动作最关键的环节,熟练应用,并没有努力的回忆,而是很自动化的过程。 6. 小结: 内隐学习对揭示乒乓球技术学习中隐含动作要领及规则有积极的作用,是理论认识逐步转化为具体操作知识的过程,涉及到运动技术学习的理论对乒乓球技术经验和方法的解释,使理论与实践建立一种科学的对应关系,通过内隐学习所揭示的乒乓球技术学习的特性,对概括技术的动作要领及规则、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乒乓球技术内涵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自我探索和发现乒乓球技术的竞技原理,促使学生对乒乓球技术学习更加趋于合理化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Verbal Behavior,1967,77, 317—327. [2] Berry D C. Dienes Z. Implicit learning: Theoreticaland EmpiricalIssu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ve,1993· [3] 漆昌柱,徐培,运动专长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 36—38 [4]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 .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8. [5] Nonakal.andKonno N.TheConeept of “Ba”; Building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40—55。 [6] 姜永宁,四个乒乓球名手的话[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6. 24-33. [7] 李 祚,张开荆,隐性知识的认知结构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4 .38 [8] 郭秀艳,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J] 教育科学,2003.6. 43。 [9] 吴焕群,乒乓训练原理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