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项目从构思、论证、设计、招投标、施工、直到竣工决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影响工程造价,每个阶段都要求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一个优秀的造价工作者,应该具备工程项目各阶段的知识,掌握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个阶段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对工程总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另外,工程项目每一个阶段对工程总造价的影响特点和程度虽然不同,但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建立在对造价的准确计算的基础之上,所以,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在拥有很宽的知识面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更多的“算”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的特点,即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要分别计算其工程造价,而不像其他工业产品那样统一定价,所以,建筑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造价人员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影响。其次,工程造价的计算具有多次性的特点,即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造价人员要在各个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市场价格、所掌握的资料等进行计算,掌握工程的投资情况,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由于工程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而且影响因素也很多,所以要求造价人员具有很好的计算能力和技巧。
三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
1.实际工程的不可控因素多且施工地点不固定,不利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
工程造价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教学的先后也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即教学的计划性较强,而实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天气因素、资金因素、材料供应、技术变更甚至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随时可能停工或赶工期,所以,施工过程与教学进度很难达到同步,并且,一个工程完后,另一个工程又会换到别的地方施工,所以,进行现场教学具有很大难度。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探求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2.模拟现场教学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方式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性强,而施工现场又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建立校内的仿真现场、实现模拟现场教学将是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选择:
(1)建立校内仿真实验室。根据造价专业的教学特点及要求,实验室可以设置在单层厂房内或者多层建筑的底层,实验室内应配置钢筋切割机、电焊机、砼搅拌机等常用的工程机械设备,以及钢筋、水泥、砂、砖、石子等常用建筑材料。
(2)模拟现场教学。随着专业教学的进度以及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1~2名工人进行某个部位的“施工”,让学生观摩,同时专业教师进行讲解,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直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施工工艺,便于对工程造价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仿真实验室可控性好,便于实施教学,所以在仿真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现场教学具有其他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建立校内造价咨询机构和模拟招投标机构是培养学生技巧的有效手段:
(1)建立校内造价咨询机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到造价咨询公司工作或者是到建筑企业从事造价工作,如果能让学生毕业前在校内的造价咨询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与工作相结合,则是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的最快捷方法。另外,建立校内造价咨询机构不仅有利于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而且,还可以实现“产学结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完成一些咨询机构里的“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造价咨询机构的运营特点,便于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2)建立模拟招投标机构。参与工程招投标是造价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工程招投标的方法和技巧是造价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之一,不仅要求算得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报价技巧。所以,在校内建立模拟招投标机构,让学生能在毕业之前就进行工程招投标的模拟训练,对于将来迅速适应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中强调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增强大学生的“四种能力”,是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应该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教学过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为目标。所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应充分考虑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特殊性,采用更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时可以先根据现场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参与建设和管理校内造价咨询机构和模拟招投标机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且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些机构的运行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同时还会激发他们的创业灵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2006-3-30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