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渗透(2)

时间:2013-09-18 13:22 点击:
2.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动人,熏陶浸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产生是打动人心灵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轻松、愉悦、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情、景、人,在情境中体会文章
 
  2.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动人,熏陶浸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产生是打动人心灵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轻松、愉悦、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情、景、人,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培养出真挚的道德情感,转化成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如讲《桂林山水》时,教师单纯地用语言描述,学生无法体验到桂林山水的美,所以可以一边配着音乐朗读一边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风景中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如学习《一片树叶》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懂得爱护小树,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3.通过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导语进行渗透,在学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入:“大家都生活在幸福、快乐中,没有烦恼与忧愁。可是一个女孩在她和你们一般大的时候就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病痛每天都折磨着她,但是她仍然坚持学习。”这样的导语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同情之心、敬仰之情,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精神的解析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最后一课》中可以通过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公而忘私、公私分明的精神,《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生活延伸,引向生活中的实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学习《在山的那边》和《理想》这两篇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这样德育教育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语文教材每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冲突与融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2]肖杨.潜心悟其神,入境始与亲[M].当代教育论坛,2008(5).
 
  [3]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4]刘次林.以学定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