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的作文教学活动,不仅浪费许多宝贵时间,而且使学生作文兴趣低下、水平提高缓慢。然而,师生、生生、家校的多维交流,为学生习作带来了曙光,在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的同时,让学生逐步爱上习作,提高习作水平。多维互动高段学生习作教学在现实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阅学生习作,可收效不尽人意。对于教师的批阅,大多数学生并不领情。他们收到发下来的习作本,只花费短短几秒钟草草浏览教师给予的批注、等级及评语,就匆匆塞进书包里,束之高搁。不要说对已修改好的习作进行阅读反思,就是对教师圈出的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也不愿意订正。这不仅白白浪费教师宝贵的时间,辜负教师的良苦用心,而且对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尽管这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师生间过多的单向交流造成的。这样,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希望分享借鉴他人习作的诉求,而且也错过为学生提供自主修改、独立评价习作的机会。长年累月,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缓慢,习作兴趣自然也会日趋下降,最终导致习作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窘境。习作教学需要师生、生生、家校间的多维互动交流。那么,如何开展习作多维交流,让学生真正爱上习作? 一、率先垂范,与生共叙习作之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会说话,但真到习作时却觉得无话可说,落笔维艰。此时,教师就要演好导师的角色,让学生深信:习作其实并不难,习作素材到处都有;人人都会习作,这是我们天生的本能;习作又是大家进行生活经历和思想的交流,分享彼此喜怒哀乐的一种活动方式。 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而从之”呢? 1.即兴创作,以身作则 语文教师会写,乃分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会画画,音乐教师会唱歌一样。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唱给学生听,语文教师也要写文章给学生看。在习作课时,教师若能与学生习作同一内容,然后展示给学生阅读。这种榜样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首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习作,本身对学生是一种潜移转化的态度引领。其次,让学生倾听或阅读教师的作品,又是一次习作方法的指导,教师无须多讲,学生自然心领神会。最后让学生展开评价,说说优缺点,考量学生的评鉴与修改能力。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性地与学生一起习作,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跃跃欲试,逐渐爱上习作而欲罢不能。 2.交流日志,情感共鸣 阅读和写作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业余生活爱好。学生没有爱上写作,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生快乐的栖息地。 为让学生能体验到这点,我会随时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我的空间。在空间里,他们读到了我的日志,里面有教育随笔、校园生活、蓝色记忆、游记等。尤其是读到我儿子的习作时,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直到下课他们也不肯停下来。此时我赶紧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动情地告诉孩子们: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发生故事,我们可以把有趣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将保存在自己的空间里。有时可以静静自我欣赏,有时可以和他人分享。从孩子们不停地点头中,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写作冲动已被激活,写作意愿得以点燃,这为后续的习作铺开了宽阔的道路。 二、自主修改,让交流与评鉴共舞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二三学段习作中明确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为此,我是这样展开修改活动的。 1.自己修改习作
学生的习作完成后,一般过一两天再让学生自己修改。修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修改的时间不定,在课内外都可以安排;修改由易到难,要循序渐进。开始阶段只改错别字和用得不恰当的标点符号。接着重点修改病句,包括用词不当、语序凌乱、句子不完整、前后矛盾、搭配错误等。最后关注段和篇的修改。段落要关注句子间的承接是否自然,连接词用得是否准确,有否重复拖沓的句子,有否遗漏语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