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倡导“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其彰显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提升与完善。这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交流访谈,以及教学实践等方法,切入实际地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及学习兴趣不高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途径,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其终身受益。 [关键词]体育兴趣 引导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54-01 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保护太多,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居住在封闭性很强的高楼里,缺少了与人交往的机会,也缺乏交往的能力,更谈不上合作意识与能力了。因此,我认为从小让学生学会交往,继而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长期存在,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传播,同时还使得一大部分家长、学校,甚至学生本人,对体育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因素,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文化课成绩优秀,体育学好学坏都无所谓,这也最终导致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高 由于当代学生的体育知识普遍匮乏、观念落后、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想玩但是不会玩,也没有充足时间去玩儿。再加上升学压力大、平时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学生们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更是少的可怜。 (三)一些教师的业务水平较低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但如今大多数老师都在扮演着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书匠”的角色。在这其中,不乏一些老师的业务水平较低、教学方法单一。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何谈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三、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一)选择性特点 大多数的男生都对武术、篮球、足球等,竞赛性强的运动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而女生则更青睐于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动作轻缓的项目。男、女生在性格特点和爱好方便的差异较大,教师可以据此灵活地组织体育课,从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广泛性特点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范围的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接触的人和事物也多了。除了目前课堂内的一些体育游戏,他们对自己在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运动项目也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如徒步穿越、登山、野营等户外活动。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看NBA比赛,对球星们的精湛技艺印象深刻。那么,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正式讲授之前我们可以指派几名同学做动作展示(一般情况下,出现小的瑕疵是必然的),教师再做规范的动作演示。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指出师生之间的动作差异,以此来引出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经过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活跃相对单调的技术教学课堂,使学生慢慢地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急于改进自身技术动作瑕疵的欲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关于器材、场地的设计、安排与摆放,则是其前提保障。教师可以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适当调整枯燥乏味的练习方法,运用简单、高效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场地器材组织练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将小型竞赛引入课堂 中学生好胜心强,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等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的全身心投入,同时,也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一般拥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培养学生,逐步帮助其建立创造性的思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建立相对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发言,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并付诸于实践。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一件事逐步产生了兴趣,再加之日后的努力,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学习是枯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做到能及时更新观念,逐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及兴趣爱好,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医学论文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7月第1版. [2]刘爱霞.体育与健康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3). 责任编辑:武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