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揭阳市“农家书屋”建设为例,分析了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以上。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读报难、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不包括学生课本,农民人均一年只有0.1册书,也就是说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村,有10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农民存在“看书难、买书难”的情况,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也很突出。 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在甘肃和贵州进行了建设“农家书屋”的试点工作,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中央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以此为标志,“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被列为国家工程。工程计划到2010年将在全国农村建立“农家书屋”20万家。2015年实现“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30万家,覆盖全国40%的行政村,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形势喜人。纵观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建设速度令人振奋。然而,由于受到地方经济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1、揭阳市“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揭阳市位处广东省东南部之粤东地区,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下辖揭东、揭西、惠来三县和榕城区,代管普宁市(县级),是潮汕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市区陆地面积5240km2,2009年底户籍人口649.11万人,是广东第四人口(户籍)大市;共有1445个行政村,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70%。但由于地理位置所致和山区面积偏大等诸多因素制约,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建市以来,文化设施特别是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揭阳市经济相对薄弱,文化发展也相对落后。“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着,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数量极少,据揭阳市文广新局统计,截止2009年底,揭阳市建成“农家书屋”71家,距离省下达“十一五”建设任务621家还差550家,只完成11.43%。已建成的“农家书屋”50%以上是依托新农村而建,属一次性捐建,建成后能保持正常开放的不多,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由于受经费、人员、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建设资金缺乏 在“农家书屋”建设调查中,市、县、村、镇反映最集中的就是建设资金问题,“农家书屋”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主要由地方政府投入,国家适当补贴。按照国家“农家书屋”建设最低标准,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期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首期资金配置最少2万元。首期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部分农业县区资金压力更大,资金难以落实。目前“农家书屋”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很难争取到资金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委会,无集体经济实体,实行农业税后,村里取消“提留”,只靠出租“人口田”以外的少许耕地作为村的正常办公费用,无钱支持“农家书屋”建设。揭阳市有1445个行政村,按“十一五”建设任务621家要求,2010年要完成550家任务,按每个“农家书屋”投入2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1100余万,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市财政来说有一定压力。资金从哪里来,如何筹集资金,成为“农家书屋”建设的瓶颈,也成为“农家书屋”建设急待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2“农家书屋”总量少、进展慢 目前,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广东省2009年底共建成“农家书屋”4736家,珠三角地区建设“农家书屋”1950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93.53%。其中中山市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展缓慢,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的22.31%。揭阳市有行政村1445个,至2009年底,建成“农家书屋”71家,距离省“十一五”建设任务621家还差550家,只完成11.43%,建成“农家书屋”数量少、进展慢,按目前的建设速度,要完成上述目标,30年后才可实现。 1.3“农家书屋”利用率普遍偏低 目前村级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主要有4种: 一是依托新农村示范点,由村两委干部代为管理;二是依托乡村中小学,村校合建;三是依托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由专人管理;四是依托村老年协会,由村老年协会代为管理。 “农家书屋”建设依托在不同单位中,利用率是不一样的。 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与乡村中小学中利用率较高,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多设在村中心位置,内部除“农家书屋”之外,还有网吧、棋牌室、培训室、乡(镇)情展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多,对读者吸引力大;在乡村中小学,有教师兼职做管理员,满足对学生开外放,还可以对村民开放,故利用率也高;村老年活动中心也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聘请有文化的老年人做管理员,开放有保证,因此利用率也不低;建在村委会办公楼的“农家书屋”利用率最低。据调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由村干部兼任的比例较大,由于农业经济,集体公务少,乡村干部只有在紧急公务才碰头,村委会一般见不到人,“农家书屋”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没有额外的报酬,属于无偿劳动,积极性很低,村民到“农家书屋”吃闭门羹很正常,只有上级来检查时,才让村民来借书装门面,平时都将书锁在柜子里,书看起来都很新,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突出。 1.4管理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 “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由农民自已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图书管理人员多数为兼职,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馆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的基本规范,导致书屋管理混乱,图书分类不科学,使村民查找图书很不方便,服务功能单一。有的“农家书屋”因借阅没有及时登记,造成图书丢失;有的为防止图书丢失,采取只阅不借的管理办法;甚至有的认为图书是国家财产,怕丢失,干脆锁起来,不向村民开放,把书当收藏,建成之后,就是“铁将军”守门,书屋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1.5捐赠读物难合农民口味 通过捐献等方式募集的图书通常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大多不合村民口味,往往是用不上、留不住,而农民迫切需要的,与农民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党的政策、法律、农用技术、卫生健康知识以及文艺类等方面的书籍,往往又不多,赠书没有考虑地方特色,许多捐献的读物质量难以保证,内容陈旧过时,甚至是将清理的多年库底子、压架子的销售不出去的陈年老货送到农村,有的为凑数量,摆在书架上,很像旧书回收站,致使许多农民读者对“农家书屋”失去了兴趣。 2、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家书屋”工程是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等重要的农村文化建设重大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推动全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存在问题,建设“农家书屋”必须抓紧抓好如下几方面: 2.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