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笔者将商贸流通效率定义为狭义的商贸流通功能的效率,具体表现为连接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其他经济部门运行的效率。本文拟从流通规模、经济贡献、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环境五个维度来选取一级指标,以衡量商贸流通效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建立15个二级评价指标(高铁生,2013)。具体指标如下: 流通规模指标是从商贸流通业自身出发,测度其自身发展状况,包括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流通业生产总值、流通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共计3项二级指标;经济贡献指标测度的是流通业对当地就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包括流通产业劳动力就业指数和流通产业贡献率共计2项二级指标;信息化指标主要测度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地区CN注册域名数共计2项二级指标;基础设施指标衡量商贸流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亿元以上交易市场数、地区货运量、地区运输线路长度、地区货物周转量共计4项二级指标;市场环境指标主要衡量当地的市场情况与交易背景,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居民消费支出共计4项二级指标。 (三)因子分析模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样本,以15个二级指标为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法减少变量个数,然后进行特征分析和综合评价。选取指标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方网站,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收集2013年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值(陈梦莜,2014)。 1.提取因子。表1表明因子特征值大于1.0000的共有4个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1.623%,19.745%,5.641%,4.867%,前4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已达91.876%。因此本文选取前4个因子作为共性因素就能够解释原始变量91%以上的信息,足够描述商贸流通效率的总体水平。下文将这4个公因子作为指标来对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做出综合评价。 笔者根据所选取二级指标所能反映的商贸流通情况,将15个二级指标分为四组因子对:商贸综合因子,该组因子包括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地区CN注册域名数、流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该组因子综合反映了商贸流通业自身发展规律;商贸环境因子,该组因子包括地区运输线路长度、地区货运量、地区货物周转量等,该组因子主要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软件环境;经济推动因子,该组指标包括流通业生产总值、流通产业贡献率等指标,该组因子主要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济推动作用;就业拉动因子,该组指标包括流通产业劳动力就业指数,它主要反映了商贸流通效率对地区就业的拉动能力。 2.因子得分计算。笔者以各指标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计算我国各省市商贸流通效率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F1、F2、F3、F4分别是公因子1、2、3、4的得分。由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综合得分F,可用来综合评价各省市商贸流通的发展状况,F得分值越低,就说明该省市的商贸流通效率越低,反之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因子得分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很大,各区域之间的商贸流通效率差别比较大。其中每个省份内部之间,综合发展因子、发展环境因子、经济推动因子、就业拉动因子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即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发展比较迅速,而其余方面则比较落后。因此每个区域应该针对当地的优缺点,进行有选择的发展。综合因子(F)得分大于0的共有11个省份,仅占全部省份的35.48%,而得分小于0的共计20个省份,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并不乐观,整体上商贸流通效率偏低。其中得分较高的多数是东部区域,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说明这些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商贸流通综合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排名则相对靠后。中西部商贸流通业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中西部地区内部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较为均衡,相反东部地区之间的商贸流通效率则差异较大,且表2中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因子、经济推动因子、就业拉动因子的得分变动幅度都十分明显,呈现出明显的跳跃趋势。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推动因子变化幅度均十分明显,说明商贸流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因地而异,地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开放思路并加强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