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全面预算为核心构建公司内控体系的途径 1.把全面预算作为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纲领,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将公司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控制和实施的过程,全面预算编制应以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公司应当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编制制度,把全面预算作为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纲领,健全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必须采用“量、本、利”等科学、先进的方法进行,明确并规范预算内部控制的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科学合理的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与考核、评估与披露等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基于本公司业务的发展,综合考虑预算期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内控环境变化、产品竞争能力、行业市场状况等因素对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到数据翔实,分析透彻,编制科学,力求实现精准,同时对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审批程序、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考核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全面预算为基础构建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应予以明确的授权事项均纳入了授权体系进行规范,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将预算动用、业务执行和资金授权融为一体,各环节相互衔接,避免规定间的冲突。 2.建立预算考核体系,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全面预算必须与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体制联系。要重视“执行重于设计”的制度理念,切实落实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惩罚机制。预算考核构成了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侧重在财务指标体系,公司应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全面预算考评指标体系(见图1)。各相关部室应分月度、年度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进度、执行偏差进行全面跟踪分析,形成预算执行分析报告。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分析,使得公司的经营目标分解到部门、岗位及个人的具体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司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 图1:以利润为中心的全面预算考评指标体系 3.开展预算管理审计,发挥内部控制监督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现代公司经营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层次多级化的转变,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企业组织日渐增多,公司或集团高管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或监督,预算管理与监控作为企业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有条件的公司,可以把审计部门纳入预算管理系统,让审计部门参与预算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提高预算精确度。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各预算实施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特别要检查预算调整应执行的必要程序,是否符合预算调整的条件,调整批示是否存在滥权、越权行为。审计部门不仅要审查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也要审核预算编制的依据与口径等方面因素,实施预算管理审计,通过审计充分发挥内控监督的作用,规范预算管理行为,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强调提高预算编报质量,推动预算管理水平上升。通过预算管理审计,对计划的实施、决策的执行、方案的落实、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或风险点,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协助高层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霞.以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D].西南财经大学.2010.05 [2]陈留平,刘通,黄娇娇.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08) [3]李韶玲,赵芳旨,周骊晓著.破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9大难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邓益仲.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