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人要拉出来",打破旧有框架,重构发展新格局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结构和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城乡规划脱节,建设割裂进行,城乡间无法进行正常的集聚和扩散,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严重影响了城市和乡村的健康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因此,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把人从旧框框中"拉出来",打破二元结构和二元体制的制约和城乡建设分离的状况,重构发展新格局。 一是把人从旧的思想框框中"拉出来"。春种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的农耕生活循环而有规律,形成了农民的封闭意识和内向心态,使得他们不想趋新、变更,也不愿脱离农业去单纯从事其他行业谋生而固守小农操作。"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买卖,万买卖,不如老驴翻土块",更多的农民强调向内探求,而不是向外开拓、进取。中国农村的这一现实,要求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人从旧的思想框框中"拉出来",推动城乡融合。也就是说,要解放农民的思想,使他们冲破旧的思想框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是要把人从旧的地域框框中"拉出来"。城乡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区域作为载体的,要打破城乡建设分离的状况,就必须把人从旧的地域框框中"拉出来",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优化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布局、强化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联系,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有机结合、互动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不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就打破不了传统的格局,就很难实现"城"与"乡"的统一。当然,在规划中,要根据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定位各区域功能,合理安排城乡居民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等空间布局,以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等资源,使城乡发展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 二、特色要留住,科学规划村庄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使城乡一样化。城与乡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不要企图通过"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来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将会与城市长期共存。所以,村庄建设中,大拆大建是一大误区。有些基层干部认为,对村庄进行撤并、迁移和重建,可以节约土地,可以让农民树立集体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还可以使村容村貌整齐划一,美观且方便管理。但是,大部分村庄集镇都有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历史,有些村中还"珍藏"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如果推倒重来,那就可能毁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节、格局和脉络。因此,对新农村的建设,要随物赋形,留住特色,不可盲目从众。 留住村庄特色,编制规划和落实管理机制要先行,不能没有规划瞎整治,也不能不编制规划乱建设。村庄建设规划,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村庄的实际问题;要延续特色,继承文脉,保护和延续整体的景观;要节约用地,同时,要体现生态优先。另外,村庄建设规划要着眼长远,"适度超前"。 三、"钱要投进去",发展区域经济,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奋斗了几千年,他们的汗水充分证明了一点,就是单靠种地根本无法致富,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也无法确保农村稳定。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民看农民",必须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 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多年来,农民被牢牢束缚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由于农业经济的单一性,造成大量劳动力过剩,给农村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培育起自己的特色产业,实现经济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重大转型,使非农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这不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使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化,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同时,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奠定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因此,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向农村投资,要合理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高农村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又是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体制要科学,冲决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大堤,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