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除人的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加强制度建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影响了人们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久而久之,制度的惯性导致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化对待,农民的基本权益没有得到及时的保障。实现人的城镇化必然要求突破制度惯性,实行正义的制度。制度由人来制定,必然反映出人的需要、利益、目的等要求。人的城镇化应该消除制度性障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以及政府对于社会公共服务投入成本的考量等因素是户籍制度迟迟得不到改革的重要原因。户籍制度不改革,人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就得不到保障。改革户籍制度需要突破重重阻力,使户籍与其背后的福利待遇剥离开来,改变因户籍导致的福利与待遇差别化的局面。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常住人口,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关注民生领域,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努力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4.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一个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应该是就业、消费、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承载力。它不仅仅包括解决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问题、消费问题,而且还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创建。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产业是一个城市吸纳就业人员、发挥集聚效应的根本所在。城市在面临人口大量涌入的同时,也面临就业人员的吸纳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经济活力。同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因消费结构转变而产生的需要。依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消费结构和消费总量将处于升级和释放的重要阶段,过去是以物质型消费为主,现在则逐步转变成以服务型消费为主。[9]二是培育城市的生态功能,更加注重健康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建设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自然资源毕竟有限,这需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要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实践证明,只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子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1]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8,(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侯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新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10,(2). [5]易鹏.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6]叶响裙.社会保障建设与公共财政转型[J].中国国情国力,2014,(8). [7]仇保兴.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8]高军.权利保障视野下的城镇化建设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9]迟福林.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EB/OL].www.chinareform.cn/form/crf/77/paper/201305/t20130503_166178.htm,2013-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