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农业遗传资源损失,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问题 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大量的农业遗传资源损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据统计,近50a以来,约有200多种高等植物灭绝,当前约有4 0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会给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都提高到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随着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张,巨量的自然资源被用于国民经济,而且今后还将更多地用于国民经济。在这种条件下,人类加给自然界的多方面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越来越重了,其产生不良的生态后果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因此,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状况,要求我们在更高层面上给予经常的更多的监督和注意。 保护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在过去也已经注意,并在经济活动中给予了考虑,但是在相对地说生产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4]。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己经采取了许多保护自然的综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恶化。为了保证在国民经济中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被确定为当前的一项极重要工作,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传统上人们只是认为农业就是生产粮食等农产品,现在人们认为农业不仅生产农产品,也生产环境服务。农业可以通过水源涵养、碳汇、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水循环、大气循环和一些物质循环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功能多加重视,并从制度上给予支持。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要求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强调必须改进自然保护工作,加强保护农业用地工作,防治土壤的侵蚀、沙化、盐碱化、干旱以及恢复土地和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要求进一步注意农业的综合开发,防止在农业的综合开发过程造成农业环境的破坏;要求加强对水源的保护,防止水体污染和枯竭;要求更多地注意农业综合发展中的问题,以便减少过度开发造成对农业环境的破坏,要求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求继续建立有科学根据的农业自然保护区,并以此为基地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格局进行研究,以便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完善管理,加强自然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工作,更广泛地吸收公众参加自然保护工作。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 3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许多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农业必须根据资源环境的特点和承载能力规划农业发展,避免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造成严重的冲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5]。发展现代农业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内涵深化和行动体现。 3.1 做好发展规划 做好发展规划对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所谓发展规划,就是根据资源环境状况,生产什么,在哪里生产要在整个农业区域中通盘考虑,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和农业生态安全格局[6]。比如说在南方的某些山区(如福建的闽北、闽西和闽东的山区县)有比较冷凉的环境,相对我国南方其他区域有反季节的作物生产优势,福建山地比较多,有利于山地作物如茶叶生产和食用菌生产。根据自然生态情况发展特色农业,合理构建农业发展格局,使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还能有效避免在一些区域过多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发展农业项目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从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规划应该严格执行,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为此,规划应当是全面加以论证的,在时间、空间和执行者方面都是平衡的。规划工作过程本身必须提到更高的水平。为了保护环境的利益,至少应该增加以下2个重要因素:即确定规划任务,规定有生态根据的基本标准和扩大公开性,扩大社会舆论及监督的作用。这在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生产力的布局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尤为重要。 3.2 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生态要求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可持续(下转11页)(上接5页)农业的决议,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资源的利用,不仅需要在技术、工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和研制更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手段;更需要在自然保护政策、法制管理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为了保证自然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要用有关的生态知识教育群众,并使他们养成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本领。教育论文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基本农用地、水源、森林等的自然保护。提高法律责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仍然是一项迫切任务。科学技术在各个生活领域的发展水平,使农业生态方面的违法行为具有了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今天,即使是一般的偷猎,也是采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进行的,从而对自然界的生产力造成有深远影响的破坏。很清楚,在这种条件下,为了加强生态纪律和法律秩序,必须更坚决地适用刑事责任和完全赔偿损失,其中包括补偿因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能力而造成的损失,以及补偿为恢复违法行为所破坏的良好自然条件花费的开支。特别重要的是,要保证不使损害赔偿流于一种简单的财政手续,结果自然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补偿必须保证有助于恢复自然力,恢复大自然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造福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