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是在具体的社会现实生活不断发展当中产生、发展、创新的,在传播和发展当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有阴刻、阳刻、阴阳刻结合、剪影、手撕、折叠、熏样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剪纸艺术中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阴刻与阳刻。所谓阴刻与阳刻,体现的是—种关于“虚实”,“有无”的关系概念,阳刻本是—种“实”的形式,而表现出一种“虚”的效果。相反,阴刻是一种“虚”的形式,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实”。 熏样剪纸,也称“烟熏剪纸”,它是将以做好的作品贴在白色的纸张上,之后用煤油,蜡烛等可以产生黑烟的燃物将整张纸熏成黑色,在揭下之前贴在纸张之上的剪纸作品,留下的白色的图案,就可以进行制作花样了,此种方法由于它的简单、随意、与便捷,在民间—直广为流传。直至现在,在许多地区仍然沿用这种方法制作花样与鞋样。它是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复制性剪纸,成为了人们保存图样的—种方式。 折叠剪纸。它在制作上较为简便快捷,并在艺术形态上讲究对称性与韵律性。由于它制作省时省力,效率极高,使得它更好、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创作方法是其特别之处,将一张完整的纸张不断对折,对折后再对想表现的题材进行剪裁,剪裁完成后将对折的纸张打开,就形成了最终的作品,折叠剪纸的作品多是同一个图形的重复与对称,其中,“红双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折叠剪纸之一。折叠剪纸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 手撕剪纸,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撕”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剪纸作品”。但剪纸作品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剪刀进行制作,但之所以产生手撕剪纸,是因为剪纸作品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刻意的“生产行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生产。它是人民在历史中对生活热爱的体现。由于剪纸创作者多为妇女,而创作时间多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和与村人闲聊的时候,经常是兴致来了就随手剪出个样子,因为并不是随时随身携带剪刀,妇女们经常为了方面就随手撕出一些剪纸的图形,这种“图省事”的态度反倒使得妇女们不用依赖于剪刀,直接用手撕的方式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富有美感的剪纸作品,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技艺,也形成了手撕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制作形式。手撕剪纸由于特殊随意的制作方式使得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构图饱满且充满活力,形象和轮廓都充满了古朴的情怀和自然的韵味。 现代的平面设计,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电脑软件设计,动手能力不强,导致的思维方式相对单一,所以借鉴剪纸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需要创作者善于从全方位思考,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继而灵活变通的处理问题。在这点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制作剪纸作品时自主选择或制作不同种类的剪纸工具形式、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剪纸使用的工具为刻刀与剪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创作的需要,让他们自行寻找适合于创作的方式,甚至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来完成。通过转换思路,变更意境等方式,去寻找合适的办法。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剪纸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民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使学生在一定层次上掌握动作技能,并需要加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力度,并加深对劳动的热爱,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以剪纸这种古老的技艺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使用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基础教学形式。为学生观察、实验、想象、创造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提升了想象力,形成了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了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一举多得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