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唐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研究及其启示(2)

时间:2016-11-07 10:50 点击:
唐宋政府在水旱灾害时的各种应对机制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巩固中央对地方对百姓的统治地位,只有从民众那里才能获得长远利益。所谓的仁政实施的物质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百姓,所以上述种种举措未能从根本上使民众摆

  唐宋政府在水旱灾害时的各种应对机制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巩固中央对地方对百姓的统治地位,只有从民众那里才能获得长远利益。所谓的“仁政”实施的物质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百姓,所以上述种种举措未能从根本上使民众摆脱水旱灾带来的悲苦境遇,在唐宋时期水旱灾害肆虐、饿殍遍地、民众穷困的现象依旧周期性出现。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正确认识到在赈灾过程中民本思想体现出的价值。对保护民众生命财产、推动农业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从灾前预防、灾害治理到灾后修复,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以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尽管从长远看利益最大方是统治阶级,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众的困难得到了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恢复。

  现代社会中,自然灾难发生时政府方面应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从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在政策上、执政上体现出对民众的支持和关怀。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唐宋时期的封建统治大不相同,当今社会的实际统治者是人民,政府的执政思想体现的就是广大民众的思想,只有切实解决了民众所需,民众所求,才能帮助受灾群众从困难中走出来。

  (二)提高执政能力

  唐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的防治效果与政府的执政能力息息相关:快捷高效的灾情申报制度,完善健全的仓储应对机制,以及中央到地方从上到下的贯彻执行力都能影响到水旱灾害的实际防治效果。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唐宋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并不大,水旱灾害的发生主要是不可抗力因素,因此无论在政通人和的年代还是在社会动荡的年代,水旱灾害并无规律可循。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水旱灾害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影响是不同的。政通人和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执政能力强,社会的抗灾能力强,灾害发生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所造成的危害较小。例如,贞观十三年魏征的一封上谏书中提到,贞观初期自然灾害频发,但在政府的有效应对下政局动荡年代或统治者昏庸无能,地方官员贪污受贿的时期,水旱灾害发生后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社会救助性差,必然会加剧恶劣影响。而到了后期却因吏治黑暗而导致一般的灾害也能使得人们怨声载道。

  (三)维护生态平衡

  唐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态条件不佳,主要表现在地被植物覆盖率低,土壤松散、固结性差不利于调节生态平衡。黄河中下游地区属大陆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水旱两极现象严重,因此维护好生态平衡,构造和谐的气候条件是根治水旱灾害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选种抗旱能力较强的本地树种,扩大高原、山地等地形的植被覆盖率,固结土壤,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调节气候条件,增加空气湿度。另一方面,研发培育新树种应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发挥绿色植被的生态价值。此外,强化群众的生态意识,注重对现有植被进行保护,抵制乱砍滥伐,从而构建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

  四、结语

  不可否认,水旱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环境和有关,然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等现象,必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加速发生,鉴于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作用,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面对水旱灾害,进行科学应对;预防和规避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作为人类生存,留给子孙们最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唐书·五行志有关记载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06).

  〔2〕殷淑燕、黄春长.唐代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08).

  〔3〕么振华.唐代自然灾害及救灾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11).

  〔4〕李军,马国英.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救灾制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09).

  〔5〕樊志民,冯风.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