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指出:“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我国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十分有限,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开发都要有节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好适当的开发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 四、“观形察势”与择居而安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曾撰文指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①道教观形察势的堪舆学,也称风水学,是有关建筑环境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其宗旨是审慎细致地考察自然环境,择其吉而避其凶,并因势利导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土地生态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运用风水学可以宏观地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阴阳和合、五行相生的目的。在城市选址方面,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城池应“负阴抱阳,坐落其中”,并强调“天有九星,地有九宫”的结构模式。在宅地选址方面,风水学要看宅地是否构成“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空间地理结构。我国历史上,隋都大兴城,元、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都深受风水学的影响。 观形察势,即在土地利用规划前期工作中对地形地势进行调研。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对北京的风水感慨道:“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朱子语类》)北京远前有滔滔黄河为照,后有燕山为靠,左有泰山为龙,右有西山为虎,完全符合“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前,可运用风水学对区域进行分析,考察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体系,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与环境、景观等,进而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各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只有当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时,才能形成“风水宝地”。 我国传统村落的选址,讲究因借自然,遵循“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的准则,按照“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汉书·晃错传》)的方法,或依山面水,或背山面田。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南7公里处的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雄村倚南山,面竹山,左边山脉蜿蜒,右边群山盘踞,清澈的新安江绕村东流,将“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风水格局展现出来。 风水理论中虽然包含有道德、心理、生态、美学、建筑、传统哲学等合理内核,但也的确存在偏弊和错谬的成分。我们要激浊扬清,将其中符合科学的部分运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中,构建人地和谐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土地利用既是经济问题,同时又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土地利用观念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不合乎伦理的利用行为已威胁到土地生态安全。在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土地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世界,道教“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道法自然”的伦理原则以及“少私寡欲”的超脱意境值得当代人深思并效法。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人类需在坚持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挖掘道教生态智慧,在土地利用政策中贯彻相应原则,从伦理道德上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为实现土地持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总之,道家思想中古老而又常新的生态智慧,能够指导人类确立生态伦理观念,建立人地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