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淤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61,P=0.005),观察组皮下淤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桡动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操作,也是难度较高的护理技术,由于其位置明显、便于按压、受到环境和患者姿势的影响较小等特征,易于临床采血,是留取动脉血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不同的采血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不同,临床护理中均在积极地探讨不同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研究中重点关注穿刺的成功率、患者疼痛感觉、血肿发生情况等因素[5-8]。 桡动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通常可在桡骨茎突的内上方触及其搏动,但桡动脉细小,且外侧伴有桡神经浅支,如果定位不准,反复穿刺易引起动脉痉挛,造成采血困难或误穿刺桡静脉,所以桡动脉穿刺定位至关重要[9]。既往采用中指、食指触摸桡动脉,给穿刺不确定的感觉,有时候可以感到某一片皮肤都在波动,很难确定其具体位置。选择动脉搏动最强点进针,此处皮下组织少,动脉易滑行,刺入骨膜后痛感明显,所以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穿刺成功率低且增加了疼痛感。而观察组采用单食指一按一提的定位法,只触摸到一个搏动点,穿刺点易感知,加上一提一按的按压力度,可使穿刺动脉得到有效的固定,还可以防止动脉痉挛。穿刺点选择在最强搏动点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掌横纹上方5~6 cm,此处桡动脉位置较深,有肌肉包裹,动脉更不易滑动,减少了误入骨膜神经的可能,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减少了疼痛感[4]。 各种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受损部位的组织可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取决于刺激的程度、速率、时间及作用点的面积[10]。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于斜面进针时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程度和强度小,致痛物质释放少,痛觉冲动小,故疼痛较轻[11]。另外,垂直进针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较斜面进针的行程短,对皮下神经纤维的刺激少,缩减了伤害性刺激的速度和时间,也减轻了疼痛[12]。 由于不易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在穿刺中易反复多次试探穿刺,成功率低,反复进针退针容易损伤血管,造成皮下淤血的发生。而垂直进针穿刺成功率高,损伤小,皮下淤血发生少。而且垂直进针处皮下和血管为同一位置,拔针后能准确按压穿刺部位,不易发生淤血或淤斑。 正确的采血姿势和体位对穿刺成功至关重要,患者被穿刺侧手臂要妥善摆放,不要将手腕悬空。操作者站在穿刺手臂的同侧,以保证针头斜面朝向心脏方向,即逆向动脉血流方向,使血液采集更加顺畅。另外,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易造成情绪波动,会影响穿刺成功率[13],所以,操作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浮躁,仔细触摸并感觉动脉搏动,必要时可闭目数秒,感觉血流搏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综上,单指固定血管垂直进针的穿刺方法可大大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工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但实际操作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血液循环差、休克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桡动脉穿刺。 [参考文献] [1] 王建芸. 垂直快速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67-168. [2] 蒋美琴,于静芳. 不同手法行桡动脉采血的效果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3-55. [3] 潘海燕,颜波儿. 一指垂直采血法在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3,20(3B):47-48. [4] 陈陵,徐明明,陈燕. 改良式动脉采血方法在增加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病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0,10(31):1659-1660. [5] 宋爱梅,刘璇,葛永春. 两种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全科护理,2013,11(6):1650-1651. [6] 谢稚梅,叶丽华. 两种桡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 2012,18(3):261-263. [7] 罗和国,张明生,肖春莲,等. 穿刺处外用正红花油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1:108-109. [8] 金利萍,戈道永,许茂莲.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2-173. [9] 刘小群,李静. 两种动脉采血方法在NICU中的应用与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58-1659. [10] 赵君. 不同方式桡动脉采血对病人疼痛的影响[J]. 中国护理研究,2010,24(9C):2505-2506. [11] 谭桂生. 疼痛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 [12] 李玉珍. 改变进针角度减轻病人疼痛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2008,(4):58. [13] 侯润花. 动脉采血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337-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