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黄璐琦,刘昌孝.分子生药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 [2]崔雷.专题文献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9(4):49. [3]石俊英,梁宏,宋广运. 酸枣仁及其伪品的电泳鉴别[J]. 中药通报,1987,12(1):11. [4]邹喻苹,汪小全,雷一丁,等. 几种濒危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总DNA的提取与鉴定[J]. 植物学报,1994,36(7):528. [5]石俊英,彭艳丽,李定格,等. 哈蟆油、鸡内金等动物类中药及其混淆品的电泳鉴别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1994,13(2):73. [6]向德军,丁家宜. 甘草毛状根系统的建立及其次生化合物的初步分析[J]. 植物学通报,1992(S1):94. [7]任富成. 用人参毛状根培养法来生产有用物质[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7(4):171. [8]黄璐琦. 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 中药杂志,1995,20(11):643. [9]陈新露,赵祥云. 应用RAPD技术评价丁香品种间遗传关系[J]. 园艺学报,1995,22(2):171. [10]黄璐琦,王敏,付桂芳,等. 中药白芷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 中药杂志,1999,24(8):457. [11]汪小全,邹喻苹,张大明,等. 银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6,26(5):436. [12]黄璐琦,张瑞贤. “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J]. 药学杂志,1997,32(9):563. [13]张国华,王延琮,张永友,等. 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黄连及成药中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含量[J]. 色谱,1995,13(4):247. [14]胡平,罗国安,王如骥,等. 中药菟丝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J]. 药学学报,1997,32(7):549. [15]曹晖,毕培曦,邵鹏柱. 中药材苦地胆的DNA指纹鉴定[J]. 中药材,1996,19(12):608. [16]张朝晖,范国荣,徐国钧,等. 12种海马、海龙类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J]. 中药杂志,1998,23(5):259. [17]吴平,周开亚,张朝晖,等. 海马类药材的分子遗传标记鉴定研究[J]. 药学学报,1998,33(3):226. [18]蔡国琴,李国珍,叶和春,等. Ri质粒转化的青蒿发根培养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J]. 生物工程学报,1995,11(4):315. [19]张荫麟,宋经元,吕桂兰,等. 丹参毛状根培养的建立和丹参酮的产生[J]. 中药杂志,1995,20(5):269. [20]刘涤,胡之壁. 植物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8,34(1):1. [21]罗志勇,周钢,周肆清,等. 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指纹图谱[J]. 药学学报,2000,35(8):626. [22]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 明党参与川明参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ISSR分析[J]. 中药杂志,2003,28(7):598. [23]丁小余,王峥涛,徐红,等. 枫斗类石斛rDNA ITS区的全序列数据库及其序列分析鉴别[J]. 药学学报,2002,37(7):567. [24]罗志勇,陆秋恒,刘水平,等. 人参植物皂苷生物合成相关新基因的筛选与鉴定[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35(6):554. [25]郭宝林,林生,冯毓秀,等. 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道地性的初步研究[J]. 中草药,2002,33(12):1113. [26]黄璐琦,陈美兰,肖培根. 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模式假说[J]. 中药杂志,2004,29(6):494. [27]朱英杰,陈士林,姚辉,等. 重楼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J]. 药学学报,2010,45(3):376. [28]罗焜,陈士林,陈科力,等. 基于芸香科的植物通用DNA条形码研究[J]. 科学:生命科学,2010,(4):342. [29]崔丽娜,杜鹤,张辉,等. 基于COI条形码序列的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2):424. [30]李滢,孙超,罗红梅,等. 基于高通量测序454 GS FLX的丹参转录组学研究[J]. 药学学报,2010,45(4):524. [31]黄璐琦,高伟,周洁,等. 系统生物学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的应用[J]. 中药杂志,2010,35(1):8. [32]朱伟明,王俊锋. 海洋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之管见[J]. 菌物学报,2011,32(2):218. [33]黄璐琦,郭兰萍. 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 中药杂志,2007,32(4):277. [34]战晴晴,隋春,魏建和,等. 利用ISSR和SSR分子标记构建北柴胡遗传图谱[J]. 药学学报,2010,45(4):517. [35]孟祥才,王喜军. 活性氧促进道地药材质量形成的假说及其探讨[J]. 中草药,2011,42(4):799. [36]高山林.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农业信息,2008(9):16. [37]杨雪雁. 从菊苣毛状根中分离得到1种新新木脂素葡萄糖苷类化合物[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8):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