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也有所变化,这也让口腔溃疡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临床上,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定论,可能与患者免疫情况、心理应激情况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存在联系。在临床上,对口腔溃疡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用药物对创面进行涂抹治疗。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200例口腔溃疡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康复新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200例口腔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02例,女性患者有98例。年龄范围为17岁到62岁,平均年龄为33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口腔溃疡的诊断标准。患者不存在肝肾功能疾病、外伤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不存在交流障碍和意识障碍。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常规治疗,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在药物治疗后的15分钟内,患者不得进食和饮水。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瓜霜进行治疗,每天3次到4次。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康复新液进行治疗,将康复新液涂抹在患者的患处,每天涂抹3次到4次。 两组患者均采用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6等药物进行治疗,并严禁食用刺激性食物,对存在外周白细胞增高以及发热情况的患者,采用退热措施以及抗感染治疗。 1.3临床效果评价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标准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1)显效: 患者经过治疗,3天后红肿消退,患者不存在疼痛感,溃疡创面完全愈合,能够正常进餐。 (2)有效: 患者经过治疗,1周后溃疡创面显著改善,患者不存在疼痛感。 (3)无效: 患者经过治疗,1周之后存在疼感感,溃疡创面不存在显著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效果比较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显效例数为45例,有效例数为5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例数为40例,有效例数为40例,总有效率为80%。可见,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以及发病率,发病群体广泛。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疼痛,对患者的饮食、饮水、生活、工作以及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因素经猜测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细菌侵袭或者病毒感染等存在联系,致病因素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组织受损,引起口腔溃疡。在临床上,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主要采用局部药物治疗[1]。 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来自于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提取物,提取物成分包括了黏氨酸、黏糖氨酸以及多元醇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促进患者黏膜毛细血管以及肉芽组织的生长,对口腔溃疡创面具有修复效果[2],改善其微循环,使创面能够更快愈合。将康复新液涂抹在创面,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创面免疫细胞以及活性细胞的活性,改善水肿以及炎症的情况[3]。另外,康复新液中的黏糖氨酸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创面组织的蛋白质胶原的合成,从而加快肉芽组织以及表皮细胞的生长,改善微循环,促进上皮组织的生长,修改溃疡创面[4]。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200例口腔溃疡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康复新液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效果以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康复新液对口腔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加快患者创面的愈合和修复,改善患者的创面微循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邱茂鸣.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溃疡60例临床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1l,21(1):63-64. [2]李苹.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溃疡3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3):81. [3]何世林.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59例[J].中国药业,2011,20(17):70. [4]刘玉平.六味地黄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6例[J].中国药业,2011,20(1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