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积极心理学在救护培训中的应用 3.2.1提高救护师群体的使命感 培训选派的救护师都是各医疗单位精挑细选,有高度责任心且通过国家或省红十字会统一培训、技能熟练的医护人员。起初,大家本着严谨教学的态度,认为只要按照授课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培训就可以了。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救护师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单纯是教学,而是要同时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公民的道德感贯穿始终,既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担,也要不断挖掘个人身上迫切为公众服务、奉献的潜质,使救护师团队更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3.2.2培养参训人员的优秀品质,提高培训效果 针对部分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程度不高,态度不积极的状态,授课时不急于进入主题,先通过案例引入:美国威斯康星州10岁的麦迪逊,在妈妈昏倒后,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给妈妈实施了心肺复苏,并进行人工呼吸,重击妈妈心脏部位,4分钟后,妈妈醒了过来……听到这里,不少学员注意力集中起来,甚至第一次感受到:救护就在我们身边,急救知识普及、技能掌握非常必要。有效地激发了内心爱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面对的能力。接着又播放了一段洪水吞噬生命和对溺水者施救手法不当,造成死亡的视频,并和学员交流观后感,让学员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了解急救的重要性,急救时间的关键性和救护手法的严谨性。通过调动积极心理因素,普遍提高了学员学习理论知识及操作手法的积极性,仔细讨论心肺复苏、创伤包扎分解动作,主动参与模拟心肺复苏练习。 对于那些心存顾虑,担心施救后反遭到冤枉的学员,救护师也通过讲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大妈”“最美保安”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调动学员的公民美德、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的品质,减低或消除学员的顾虑心理,让他们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 救护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每一条“命悬一线”的生命,在将来的救护培训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不断进取,不仅要把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救护培训工作中,还要勇于创新、挖掘资源,利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从主观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全方位提高救护师和学员的综合素质。 救护培训工作也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稳步发展的师资队伍。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急救培训工作,才能使此项工作更加有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9.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5-137. \[3\]金芳.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进展与走向.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4):39-41. \[4\]刘忠秀,简雪莲,刘红芳.中外医疗,2012,31(7):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