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社会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公平地惠及社会大众。在当今中国明显比以前富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相对的更贫穷了。通过对我国收入不平等进行分析,发现城乡收入不平等在总收入不平等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处理不好,将严重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会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收入分配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集中。据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917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90年的2.2:1升至2012年的3.10:1。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1,这一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这说明,虽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提高,但是从增长速度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持续关注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诸如减免税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可以看出政府在为缩小城乡差距做努力,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另外,如果把教育、医疗、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差距将会更大。 二、农村人力资源缺失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城乡差别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在发展中国也带有普遍性,但在我国情况更为严重。具体分析原因时,人们普遍认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30多年里,国家通过对农地的征用,从农民那里集中的资金超过大约2万亿元,农民却只拿到数量很少的补偿金。但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对城乡差别扩大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即农村人力资源的缺失。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偏向城市的政策安排,导致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在接受教育、培训、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不平等,片面支持城镇基础建设发展而忽视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等极其不公的财政投入体制及政策,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由于没有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而外流,许多地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只是老、少、妇女、多病者及没有进取心、责任心、游手好闲的青年等低素质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经济能力,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差异,即偏向城市的国家财政及其相应的投资政策;政府在城市的教育、医疗、再就业、培训等方面投资远远超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中,农村总是少于城市,这导致农村的入学率及教学质量与城镇相比有很大差距。另外,城市劳动者能得到政府和社区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而在农村,很少有针对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培训和指导。城乡医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更无法与城镇医疗条件相比,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覆盖率仍远低于城镇居民。二是人力资本形成后在城乡之间有不同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个体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之后,如果该区域具有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适宜环境,则人力资本一般会在该区域内发挥作用,人力资本所具有的溢出效应就体现在该区域的内溢性上。相反,如果该区域不具有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适宜环境,人力资本就会向外流动,人力资本所具有的溢出效应就体现在该区域的外溢性上。具体到我国城乡发展来说,农村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外溢效应,即农村人力资本大量流向城市,对城市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城市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内溢效应,城市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的几乎没有。由城乡人力资本不同的溢出效应所引发的城乡发展差距也就自然而生。 三、构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环境 根据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通过缩小两个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差别,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因而,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但我国的现实状况证明鉴于农村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外溢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溢出。但到现在为止,中央政府所采取的缩小城乡差距政策的重心并不是开发和留住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是各种惠农措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未起到明显效果。所以为了最终到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适合农村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适宜环境,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和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继续增强与深化对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认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除了进一步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还应拨出专门资金,发展各类农村成人教育,对滞留农村的劳动力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从而扩大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大学生向农村流动的机制。要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调整国家宏观政策,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农民生活保障、财税体制等方面消除不利于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农村对于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大学生流入的吸引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使得资金、管理、技术、知识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持续快速地进入农村,与土地结合,从而将传统的低效农业改造成现代高效农业。这不仅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有重大作用,对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闫晶晶.缩小城乡差距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7). [2]周绍东.生育率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逆向关系--中国城乡差距的一个解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3]韩金玉,王英丽.浅议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J].中国农业教育,2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