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政府性债务理论的发展演变 政府性债务起源于奴隶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迅猛发展。纵观西方政府性债务理论的演进历程,按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脉络基本可以划分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政府性债务理论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西方社会处于典型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信奉"小政府,大社会",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和市场的干预。自然地,这一时期各个经济学派的学者们对政府性债务基本持否定的态度。 1.政府性债务与资本积累问题 亚当·斯密指出:"最初债权者贷与政府的资本,在贷与的那一瞬间,已经不是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是用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了。"他认为,当国家的费用由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支付时,这些资金往往会被用于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该国原有资本的浪费,进而阻碍该国财富的创造和经济的发展。大卫·李嘉图也认为,"国家债券持有人的资本不可能变为生产性资本,它实际上并不是资本。"但是,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供作偿债基金的,是从收益而不是从资本中得来的,通过偿债这一行动,每年将有收益的一部分转变为资本,因此,社会的整个收益将增加。" 2.政府性债务的宏观影响问题 亚当·斯密认为,国家一旦举债过多,往往不会公道地完全偿还,而是采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推卸债务,"像这样偿还债务实不过貌为偿还罢了",最终结果将是"国家受不到一点利益,而多数无辜人民,却蒙受横灾"。大卫·李嘉图指出:"在和平时期,我们应不断努力清偿战时所举借的债务"。 3.政府性债务与税收的筹资问题 亚当·斯密认为,在和平时期,政府举借债务是为当权者的奢侈生活服务的。他还进一步指出,在非和平年代,政府性债务是为战争服务的,战争时期政府以征税方式来筹措资金"不仅非其所愿,而且非其所能。"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通过举借政府性债务和征税进行筹资进行了论述,认为举借政府性债务所需支付的利息只是公众内部的收入转移,并不会影响一国的财富总量。他主张消除政府性债务,而应该以征税方式来弥补政府财政收支的不平衡。 (二)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的政府性债务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们对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产生了怀疑,要求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以尽快克服经济危机。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了主导这一时期政府性债务领域的理论。 1.政府性债务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 凯恩斯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能够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观点。他指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时,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赤字财政,这时发行政府性债务是一个良策,运用举债方式来扩大政府支出,以增加社会消费和拉动投资需求,促进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汉森则认为,政府性债务是经济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在稳定因素。他甚至指出,发行政府性债务以满足政府支出是使社会富有最简单的方法。萨缪尔森指出:"大量的政府性债务给'联邦'提供大面积的回旋余地来从事大规模的公开市场业务,以便稳定经济"。 2.政府性债务的负担问题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宏观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发行政府性债务进行投资支出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有益的。萨缪尔森通过对政府性债务所引致的资本替代问题的分析,认为人们对其他资产的持有量会随着政府性债务的增加而减少,即政府性债务会对私人资本产生替代效应,但这种替代效应有多大并没有确切的答案。萨缪尔森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政府性债务的负担问题,但他认为不必夸大这些负面效应。 (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政府性债务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政府性债务和财政赤字,引起社会各界对政府性债务的极大关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相继陷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滞胀"处境,连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对这一状况也是无计可施,以至于公众对这一时期的政府性债务理论产生了怀疑,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政府性债务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