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时间:2014-01-14 16:59 点击: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既产生“人口红利”,又带来“制度红利”。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规划衔接,促进城乡科学发展;以产业进入城镇带动农民进入城镇;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提供公共服务;率先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办证
  经济增长减速是规律性现象,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后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这是继"人口红利"后的"制度红利"。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既产生"人口红利",又带来"制度红利"。它是扩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稳增长的最大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助力,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更是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大举措。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即使没有人们的主观努力,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当发现并科学利用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就会大大减少人类的阵痛--不但少走弯路,还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数。
  当前出现的"逆城镇化"现象,是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一个特殊现象,处理得当,它不但不改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反而能激发人类的前进动力。"赶农民上楼",要农民转户口,而没有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农民只能"用脚投票"--不愿意转户口。因此,政府必须理解并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设法去除城镇化面前的障碍,使农民主动要求"农转非",变"要我转户口"为"我要转户口"。这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就是来自人,通过人,为了人。人是手段,更是目的。一切发展的最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要设法改变"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分开"的思想观念。党和国家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并没有丝毫自私的利益。那种损害党和国家的言行,实际上是损害人民群众自己的言行。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彼此、不分你我。党员干部尤其要有这样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为国家、也是为自己奉献智慧和汗水;才会不把眼睛老是向上看,向党和国家不是要这要那,就是等靠。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建设,应该把握"六新":新理念:以人为本;新追求:幸福和谐;新动力:四化同步、创新驱动;新布局: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新关系:相辅相成、城乡一体;新生活:城市或农村,让生活更美好。
  合肥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开拓创新,措施得力,甚至涌现出像滨湖新区这样"产城一体"的典范。区划调整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上升空间,但也应该看到合肥市城镇化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各县市的不均衡发展。
  二、当前城镇化问题分析
  目前,含糊不清的认识掩盖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重点,紊乱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顺序和路径。主要问题如下:
  (一)规划效力不高。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规划上,往往缺乏前期充分的调研、论证,也没有对城镇发展边界、人口规模、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做明确规定,有些项目不符合规划,违章建设;有些项目单位不领取"一书两证",不办理报建手续,超容积率建设。集镇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大于人口增长速度,比如三河镇建成区面积为4.71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为3万人左右。汤池镇建成区面积为3.8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为2.01万人左右。
  (二)产业支撑不强。县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发展不够快,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提供就业岗位不足。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的吸纳力不强,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要素保障不力。各地反映"四缺":缺地、缺钱、缺人、缺政策。实际上,主城区"贪大求洋"、发展过快,占用土地指标;政府主导城镇化建设,渠道单一,导致"资金缺口大";市县政府对人才使用没有科学规划,随意抽调人员。年轻的公务员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就被上级抽调走了。指望上级优惠政策已经成为习惯,主动创新不够。
  (四)公共服务不足。大多数集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环卫、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体育、休闲、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就业、创业等问题尚未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向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城乡师资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增长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
  目前,合肥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县域经济。城镇集中区规模小,整体实力弱,带动能力差,迫切需要实施强县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强县战略的重要抓手,并赋予县乡镇政府更多的自主权,使各县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规划衔接,促进城乡科学发展。一要科学区域规划。遵照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按照中等城市、镇级市等标准合理修编市县镇三级规划,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科学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遵循"统一规划、科学定位、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体现特色"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区域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比如三河镇,在市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修订完善三河镇小城镇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合肥市正在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按照主城区(开发区)、县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的梯级层次合理布局产业,实行产业链布局。主城区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引导需要升级换代的产业转移到县区或乡镇;县域开发区要主动对接市区产业,在瞄准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之时,着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以吸纳本县农业剩余劳动力;乡镇应该主动对接市县转移产业,着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全市要"一盘棋",着力避免产业"同构同质",恶性竞争,力争"一镇一品"、差异发展。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