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基于我国区域产业链发展是由多个区域共同完成以及各区域产业发展竞争与协作的现实,本文深入分析我国产业链发展问题:资源匹配问题、区域产业链发展与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区域产业链的衔接与协作问题、产业链的延伸问题、区域经济壁垒以及知识信息共享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产业链发展建议:完善区域经济规划,合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加强区域沟通,促进产业链协作发展;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强区域专业化发展,建立区域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带;加强区域经济战略协作,突破经济壁垒障碍;建立知识信息共享系统,增强区域的信息交换,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产业链问题对策 引言 产业链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而出现的,但区域产业链不同于行业产业链,行业产业链只是上下产业的关系,而区域产业链是区域各产业的经济关系,包含多个产业链,是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包括产业横向关系,产业上下关系以及产业间交叉关系(区域各产业存在分工合作、互补互动或者间接的竞争关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过去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战略已经转变为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共同发展的经济战略。随着战略的转变,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势必会带来区域产业链的调整,如何将主线贯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就要从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上下链条的关联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区域空间载体的支撑(龚勤林,2004)。同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势必涉及各个区域的产业链的重新构建。我国是政府主导经济的国家,产业链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扶助、引导和规划,同时产业链还与区域自然资源、文化以及经济基础有关(陈朝隆,2007)。此外,区域产业链由核心层和支撑层组成(陈玉川,2007),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靠区域创新或者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创新,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创新。在具体区域内,区域优势互补,形成特色具有优势的产业链,是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的发展目标,所以区域产业链发展需要权衡优势企业与其他企业,也要权衡优势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的关系(龚勤林,2004)。同时,我国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在面临着区域当前产业链的固化外,跨国大型企业对区域产业链的低端锁定形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型与产业链构建的外患(朱瑞博,2012)。笔者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区域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深入研究我国区域产业链的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 区域是相对的,我国是一个大区域,大区域由很多省、市、区县等小区域构成。本文研究的是大区域产业链发展问题。一个产业链一般是由大区域中各小区域联合完成,每个区域完成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 (一)区域产业链发展的资源匹配问题
资源匹配问题是指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是否利用了本区域的资源优势。此处资源是指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理位置等一些属于一定区域范围的资源,涉及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从我国区域产业化状况看,除了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的种植行为,农业生产专业带比较明显外(依然不能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专业带相比),以及区域内其他自然资源比较明显的工业除外,例如煤炭、钢铁制造等一些依赖自然资源的初加工业,我国各区域工业可以说比较混乱。各区域发展容易形成误区,即在本地有一定产量就想到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或者产业带发展建立工业园等,而没有考虑本区域的资源状况。这种发展区域必然造成两个问题:本地域资源被闲置而利用效率不高,或者资源被过度利用而不能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