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产业链发展与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 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二是区域内产业链发展与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我国各区域整体的经济战略只是一种经济指标,没有对产业进行细化,结果即引进一切可以引进的项目、发展一些可以发展的产业以达到经济战略,最后形成各区域产业专业化不明显、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短小的问题。由于各区域专业化不明显,各区域对发展项目就存在盲目竞争,加剧了区域间(省与省、市与市、区县与区县)的竞争。如表1所示金属切削机床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主要生产区域为辽宁、浙江、山东,但是三个省的生产比例相对我国庞大的生产量而言比例非常低,基本都低于20%,主要是因为其他省市都含一定量的生产,并且产量也在递增。这就是我国各区域的产业链现状:产业链很长,链条却很短小,并且各个区域都希望打造自己的产业链。 (三)区域产业链的衔接与协作问题 由于我国产业链是由各个小区域共同完成(即使当个区域可以单独完成,但是由于市场的公开化,质量、价格的不同一,采购也会跨区域进行,这导致单个区域单独完成整个产业链很少),并且虽然我国区域优势不明显,但是也有一定的产业分工,所以产业链需要各个区域产业的衔接和协作。我国区域产业链的衔接与协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量的衔接与协作,上、中、下的生产量无法进行匹配,这主要有两种不匹配结果,一是上游产量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导致资源浪费,二是上游产量不足导致下游生产无法保证,最终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第二,时间的衔接和协作,即上游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否与下游产业匹配,时间的匹配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第三是质量匹配,即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匹配,一般出现两种不匹配结果,一是上游产业质量很好,但是下游产业技术差导致整体产品不佳,二是上游产业质量不好,导致下游产业产品质量不佳。所以区域间的产业链完成需要区域间进行良好的衔接和协作,衔接和协作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链的优化。 (四)区域产业链的延伸问题 从我国各区域形成的产业链状况看,我国产业链发展呈现出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的问题,而创新不足即我国产业链大都停留在初加工环节,从而深加工环节不足,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链太短。例如我国机床生产,技术上已经满足不了先进企业的生产需要,所以许多企业购买数控机床大都从国外购买,例如长沙博大机械有限公司,其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由于要求精度较高,国内设备无法满足,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 (五)区域间的经济壁垒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壁垒主要是行政壁垒,即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考虑,利用行政权利对市场进行不合理的干预。当前我国地区之间没有关税,执行的是统一的货币、财政以及贸易政策,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没有经济壁垒。但是受到我国行政分区的影响,我国区域之间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各自为政,容易搞地区封闭。比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相距不远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业,8个选择石化业,12个选择通信产业,地区恶性竞争产生。这种壁垒在短期内会给地区经济带来积极效应,长期而言不仅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这种经济壁垒直接影响产业生产成本和信息的互换,严重降低了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协调快速发展。 (六)区域知识信息共享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产业信息依然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一是因为经济壁垒的存在,二是我国产业信息系统建立的落后,三是生产企业出于自我保护而封闭信息。交易成本是影响产业链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化解交易成本的重要措施就是实现知识信息共享,减少上下游企业的不信任度。同时,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产业链企业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快速反应,做出合理决策,或者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产品质量,因此有助于产业链内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有助于产业链协调、有序、高效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