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 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关于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研究较少。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内分工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对参与国相对工资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影响。FeenstraandHanson(1997)发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本国保留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的行为,导致了参与国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间相对工资及相对就业的差异,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Gereffi(1999)指出,嵌入到全球生产链条是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获得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AmitiandWei(2005)利用美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研究了外包对生产率与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质投入外包和服务外包均对生产率的影响有正向作用,但前者的影响不显著。 中国正值工业化发展时期,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较多。就现有文献看,直接相关的文献有从细分行业(汽车制造、玩具等)研究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徐勇、杨晓娟;徐敏兰、罗建兵),也有从宏观层面研究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间接相关的文献集中于产品内分工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胡昭玲(2007)从理论上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归纳为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技术扩散,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了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但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不一,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正向影响力高于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力。范爱军、高敬峰(2008)运用Hummels等人根据垂直专业化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对中国1997—2006年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进行分析,从要素禀赋特征与低附加值特征两个方面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比较优势特征,认为产品内分工主要发生在中国制造业中的资本相对密集型的产业,但劳动要素优势依然是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张明志、李敏(2011)基于投入产出表对相关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参与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 以上回顾了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文献、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产品内分工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单独就产品内分工和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可借鉴的经验较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关于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文献却集中于近十年。今后研究方向可集中于在产品内分工的视角下去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国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Amiti,MaryandShang-jinWei.ServiceOutsourcing,ProductivityandEmployment:EvidencefromtheUS[R].IMF,2005. [2]Ba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mongIndustrialCountries[A].Newyork:McGraw2Hill,1967. [3]Dixit,A.K.&Grossman,G.M.Tradeandprotectionwithmultistageproduction.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2,49,583-594. [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 [5]曹秋静.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的测度[J].中国市场,2013,(11). [6]范爱军,高敬峰.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3). [7]张明志,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责任编辑陈丽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