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作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我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及众多的民族,流传至今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虽然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社会日益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日益缩小。保护的最好途径是传承,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教学,无疑是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继承人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与文化场所。随着这些群体、团体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的变迁,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得到不断的创新,这些传承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认同感也会不断增强,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会随着人类创造力的不断增强而日益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上是属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与活力、虽然看似无形但其实却是有形的人类传统文化。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被称作民族民间文化,指的是各民族世代传承的、与生产生活关联密切的传统文化形式。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表现了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具有典型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手段是声音、形象及技艺,其存在与延续要依托传承人之间的身口相传,在传统文化中是最为脆弱的。虽然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效果却不够显著。虽然越来越多的公众受政府宣传的影响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但对遗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多年来都是采用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西欧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民族音乐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在课程设置上,关于民族音乐的理论教育基本没有。音乐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教育,存在很大的知识欠缺。我国高等院校主要使用《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之类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这类教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很少,也不够全面深入。这种长期忽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缺乏民族特色,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缺失。 为了扭转这种教育现状,弥补缺失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规定高等院校要根据区域性和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适当开设地方性音乐文化课程。这一规定使高等院校成为了培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主要场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三、在高等院校培养非音乐类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的必要性 (一)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创造出来的,它凝结着历代传承者的勤劳和智慧。但是在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给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西方音乐一直以来的统治地位影响了学生们的审美取向,一些古朴的民歌和民族器乐演奏越来越被忽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音乐更是难以走进音乐教育的课堂。然而,传统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要保持民族情感及民族凝聚力地不断增强,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一切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我国的民族音乐已经具备了典型的民族特征,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不仅可以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扩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 在早期,社会大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少有人将民歌和民间舞蹈视为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较小。这很大程度上也在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承,没有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教学,培养继承人才,不仅拓展了其传承途径,而且会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扩大其社会影响。 (三)完善音乐学科的教学体系 在我国现行的音乐教学模式中,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占据着主要地位,教学内容也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民族音乐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接触到本地的民间音乐,教学中也很难做到切合地方特色发展民族音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善教材结构,增加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合理。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承担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他们对这些优秀民族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影响着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将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既可以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也可以完善音乐学科的教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