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高校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的可行性 (一)高校集中了先进的文化和知识 高校不仅聚集了大量的高等人才,而且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引导先进思想潮流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学,不仅可以引领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承。因此,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高校培养继承人才。 (二)政府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自2000年联合国启动关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抢救和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2002年被联合国大会规定为“联合国文化遗产年”,2001年中国的昆曲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列。2000年在北京召开了“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中国启动了“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并在五年内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政府和学术界的支持下,我国成功申报了多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音乐被发掘出来,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在高校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是适应政府和学术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需要的,具有可靠的政策和学术支持。 (三)高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已经汇集了大量的音乐人才,师资力量相当雄厚。雄厚的师资力量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提供了保障,民族民间音乐也可以通过这些高等音乐人才得到广泛传播和有效发展。 五、在高校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的方法 (一)开设理论课程 在经过专家学者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将地方性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编辑为教材,开设理论课程教授民族民间地方音乐史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编辑优秀的民间音乐,以便使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邀请民间表演艺术家走进课堂,现场表演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形式,营造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从而为继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二)培养相关师资队伍 参与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熟知本民族、本地方的民间风俗和人情,需要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脉络和作品。为此,高校应重点培养这方面的师资队伍,相关的专家学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都可以参与师资培养工作。培养成的师资队伍应该集教学、科研、保护、传承为一体,这批专业师资将会成为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的坚强后盾。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民族民间音乐的原型一般分布在民间,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培养继承人才的需要,所以高校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尽可能生动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一方面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和演奏、演唱会,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亲自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工作。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演出的形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现场表演的机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其充分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在校园内扩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六、结语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严峻挑战。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高等学校具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必然要承担起培养继承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承担起培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的重任,高校音乐教育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引领文化思潮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教育研究.2006(1):24-27.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B].北京:教体艺[2004]12号 [3]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1996(1):66-68.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非遗(音乐类)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性研究》(项目批准号:HB13YS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艳丽,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职业教育。 史贝,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王正宇,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