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大趋势,其原因是落后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着发展差距,为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落后区域可以通过承接先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来获得特有的后发优势,产业转移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落后区域;先发区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跃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摸索与尝试。1992年邓小平同志进行“南巡讲话”,这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划定了珠江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使得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主要门户;后续又出现了长三角、京津冀等优先发展起来的区域。纵观这些经济的区域发展来看,它们的发展都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最后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发展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世界开放了中国的市场,我国为外资的引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拥有富足廉价的劳动力和富足的资源使得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而现在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逐渐的缩减,劳动力工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已经从劳动力相当富足,资本存量相对缺乏的国家走向了劳动力相对平稳,资本积累相对充裕的国家。中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国家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这样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东部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内产业转移也就此拉开序幕。 一、产业转移基本理论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其实质是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重新组合和配置。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形理论”,从后起工业国的角度分析认为,产业发展从接受产业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按照“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扩大生产”的模式相继更替,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是企业为了适应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的需要。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将“雁形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起来,提出了追赶型周期理论,其核心是边际产业扩张。同时期,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综合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提出更为一般化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给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理论从微观领域讨论了企业的跨国、跨区经营的问题,但企业的跨国、跨区经营导致产业的区域转移,也是产业区域转移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区域产业转移的基础 按照统计年鉴的划分口径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我国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即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产业梯度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基础。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方面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行对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2011年东部的人均GDP分别是中、西、东北的1.98倍、2.00倍和1.42倍,而平均工资中部是东部地区的73.6%,西部是东部的78.7%,东北是东部的70.0%。就整体来看,东部与其他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若再考虑西部地区的地理区位因素,从劳动力这个角度分析,这给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另一方面,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也为区域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2011年东部和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比较来看,2011年东部的三次产业比例为7.5∶45.5∶47.0,中部为11.8∶53.8∶34.4,西部为13.4∶45.9∶40.7,东北地区为12.0∶49.0∶39.0,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整体上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相符合。 三、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
产业的转出和转移的实体是企业,企业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因此最小化生产要素的成本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关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成本,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产业集中度高,土地供给出现稀缺的现象,导致土地价格大幅度的上涨,比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相反对于产业聚集度比较低的西部,土地相对价格就低一些,同时土地这种资源具备不可流动的特点,这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基础;二是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发达地区产业的聚集度不断的提高,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投入,这就出现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现象,每年春节前后的农民工大潮就是一个例证,但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工资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其原因之一就是东南亚国家有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三是制度成本,国家为了促进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比如各种鼓励性的投资政策、产业管制政策等,使得落后区域的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吸引先发区域企业和外商直接对该区域的投资,促进和推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市场的需求也是产业转移的又一个因素,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还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前景,若是没有市场的需求,企业也就没有理由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时产业转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进行的市场的转变,同时企业也旨在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以期达到规模效益,但是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地方保护政策使得外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