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信息冗杂与散乱漏洞新媒体的信息碎片化有力地保障了政府追求真理,公民微观的政治参与,但是,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信息表象化、信息不确定、信息非对称的特点对其政府监督带来了危机。信息碎片化使民众对于政府监督具有这样的特征:信息总量很大但单个信息源力量有限;民众热情很高但受体制牵制凸显无力感;碎片化信息激情澎湃但倾向于个体极化。 3.1碎片化信息孤立无援,被操控打压风险高 碎片化信息势单力薄,经常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除了信息本身具有高度的吸引特质或者强大势力集团操控舆论,碎片化信息通常无人问津,也极易被操控打压。一些具有高点击率的碎片信息也通常遭到是“噱头”的质疑,再者,也会被强大的政府势力打压,对政府的监督也只能成为泡沫。“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限制,信息在扩散的过程中,由于人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强,而另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弱,即使不受打压,碎片化信息也会自行减少直至消失。福建交通厅厅长LDJ手戴5万元雷达镶钻手表,腰系万余元爱马仕皮带,原本云南都市时报欲报道《福建“表叔厅长”来了》,稿件已完成,但遇到跨省销毁并遭删帖。腐败由于权利保护伞的支撑,碎片化信息无以揭露。 3.2碎片化信息过度娱乐化,凸显无力感 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参与的广泛性导致信息碎片化特征凸显,公民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是部分建立在插科打诨的基础上,他们评论性的意见大多带有过度娱乐化的色彩,是以看客的身份关注事态的进程,就其中的爆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仅对权威进行消极抗争,这也是民众对公权力长期抵抗后感到的深深无力感。现阶段,网络曝光官员贪污腐败已见怪不怪,然而,这种令百姓痛彻心扉的事件报道却越来越娱乐化,人们乐此不疲的流连在网络中关于官员的艳情,如某某局长的日记,某某厅长的“艳照门”事件,没有对事件背后本质性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这除了给人们带来短暂的视觉刺激和饭后话题,对政府监督民众还是深深的无力感。互联网使民主和人权等概念深入人心,网络争议性事件骤然增多,但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运营商(如新浪、腾讯等)始终代表着私有资本:“他们将媒体行业更多视为资本游戏的前沿阵地,而非社会传播与文化表达的重要场所”,这就为信息的娱乐化提供了平台和环境。部分媒体不加选择地转载他人的新闻,就会以讹传讹,愚弄受众,影响传媒的公信力[5]。 3.3碎片化信息混乱去中心化,个体极化泛滥 新媒体的低门槛进入使得不同立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公民都可在其中实现自由表达权,但由于个人的阶级立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对事件的看法心态亦会有所不同,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各不相同的碎片化信息袭来,致使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中心信息被覆盖。随着网络上危机事件的传播,持相近观点的人易聚集并发展成独立的派系[6],群体极化的碎片信息因其不可接受性而受关注,但其不能代表舆论走向,更无法形成合力以强化政府监督,更有甚者,个别对社会抱有仇恨情绪的个体发布的极端碎片化信息也会引起舆论场域混乱,剥夺了关注中心信息的精力。 4困境中的重构:提升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效用新媒体信息碎片处于孤立无援、过度娱乐化和去中心化的状态,碎片之间混乱无规则、松散不紧凑,信息碎片对于政府监督陷入困境,有效的排列管理碎片化信息是当务之急。 4.1增强公民意识,培育主流信息消费风尚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风起云涌,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碎片化程度也加深,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草根网民都可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社区实现由信息受众者向信息传播者角色的转变,对网民发布信息监督的缺失导致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民牢牢掌控舆论主导权,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网络潮流中,信息碎片化使整个信息传播动态过程凸显去中心化,边界模糊化,人人都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由于利益不同,这些言论往往相互矛盾,再者,信息碎片化导致主流信息缺失,网民极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身判断,盲目的转帖、分享、评论,信息资源被大量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增强公民意识,培育主流信息消费风尚迫在眉睫,政府可以宣传文明上网风气,扬正气促和谐,抵制在网上制造舆论事端,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发挥重点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标杆示范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7],同时,应该鼓励版主等引导舆论走向,让网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舆论对政府的监督才更有力量。 4.2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碎片信息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散布权力从少数权威手中扩散到广大网民群体,在碎片化环境下,富有个性的网民不断涌现,他们会提供差异化、新颖性的内容,这虽然更符合现代网民的价值需求,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对这些碎片进行整合、提炼、加工。把其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精华通过专栏等形式全面呈现给网民。我们可以把搜索到的感性的碎片化信息罗列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整合到一起,同时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对信息进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从宏观整体的维度把握信息之间的规律。在加工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首先就要彻底摆脱信息推送的传递模式,继续改进信息拉送技术,让网民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减少碎片性信息袭击,避免网民对漫天飘来的信息形成视觉疲劳,其次,可以利用维基百科等设定一个主题,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自由的对其进行补充更正,利用信息碎片打造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有效的引导碎片化信息并加以利用。 4.3加强信息监管,提升信息政府监督力度 新媒体以信息开放、信息自由、信息共享为发展使命,越来越多用户使用新媒体,在媒体“匿名性”的庇佑下,网民可以摘下生活中的面具,在其中发表任何碎片性的评论,这些评论大多不受伦理约束,仅仅为了一泄私愤,海量的碎片性评论把其中最有价值的评论给覆盖,就会造成政府监督空白,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立法建设,倡导文明发帖,并采用信息技术封杀一些明显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帖子,让每个碎片化信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不能干扰有价值信息的作用发挥。网络信息监管立法对公民具有强制约束性,并没有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只是创造一个自主、自觉、文明的发言平台。 4.4加强传统媒体的辅助跟进报道 新媒体的碎片化以其信息传播迅速丰富著称,但是信息碎片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其对政府监督力度降低,这时很有必要借助传统媒体对信息碎片中丢失的权威性和中心信息进行补充,传统媒体在深入报道与权威报道方面优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后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进行权威性报道,有效弥补了新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和权威性的缺失,抨击了新媒体中碎片性揭露的政府腐败行为,使其突出强化,传统媒体对社会思潮的深度传播具有显著效果,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者也都注重传统媒体形式的运用[8],必要时借助中国传统报刊的权威性很有意义。 新媒体信息日益丰富,碎片化倾向明显,为我们带来个性满足的同时,获取有价值信息越来越困难,碎片化的信息去中心化、过度娱乐化,也孤立无援,公民政治参与诉求得不到保障,面对这种现状,对碎片化信息整合利用刻不容缓,网民更应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实现政治参与权利和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情报分析中的不完全信息现象及其对策[J].情报杂志,2007,(6):54-56. [2]李爱勤,翟羽佳,刘文云.我国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1):78-81. [3]赵云合,娄策群.政务信息生态位的维度与宽度[J].情报科学,2014,32(3):12-17. [4]赵文晶,刘军宏.碎片化:旨在分享与赋权的新型传播观[J].中国软科学,2013,(3):158-165. [5]高建国.“新闻再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创意思维[J].中州学刊,2013,(1):172-176. [6]张星,钱晶,郑重,等.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J].现代情报,2013,33(1):3-7. [7]姚敏.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J].电子政务,2009,(4):118-122. [8]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2,(12):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