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状况复杂多样,具体情况可以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阶层形态、职业结构、人员流动现状以及城乡收入比例这四个方面窥知。其分化状态活跃是受到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国家对于这一地区政策扶持也间接引导了阶层结构的变化,而阶层分化同时也受到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状况的制约,同时西北民族地区作为受不同宗教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居民的宗教信仰也是影响阶层分化的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因素。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 阶层分化 总体情况 影响因素 中国西部
一、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的现状
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状况复杂多样,具体情况可以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阶层形态、职业结构、人员流动现状以及城乡收入比例这四个方面窥知。
(一)从社会阶层形态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民社会阶层在地区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就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结构形态。它表示的是各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采用陆学艺教授所划分的五个社会层次,通过掌握各阶层人数占该地区的总人数的比例,就能将它的形态大概的表示出来,而某一地区的阶层划分可以通过对当地居民收入状况统计分析而得到。因此,从表1[1]中可以看出:2011年,该地区的甘肃四个县城、新疆以及青海地区的两个州农民收如不超过 元的人数为 ;甘肃和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农民收入超过 元人民币的人数达到 。
表1 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分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统计表
现在很多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提出西北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没有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有观点将其形象地称为生梨形[2]。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有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向着橄榄形社会结构变化,而另一种则是向着和橄榄形结构完全相反的金字塔结构变化。而这种变化已经在表1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如宁夏市两个市区的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不到1000元涨到了2011年的4000元,这种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预示着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变化方式在按收入变化划分的社会结构中就属于由向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变化。
(二)从职业结构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西北地区社会结构在不断的加剧,最为明显的是职业分层。一方面,在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很多人都相继建立私营企业以及在私营企业工作。在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外来投资商以及本地商人在该地区兴建私营企业,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西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影响下,社会更加需要专业的市场人才,第三产业也在该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促使大量的服务行业人员产生,形成新的职业队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这一阶段,西北地区在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比例不断减小,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私营企业工作,或成为私营业主。民族地区职业分层的发展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不断加快,并且由传统农牧业逐渐向工业类、信息类职业靠拢。
(三)从人员流动现状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当前,乡村人口比例过高,城镇人口比例过低是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情况。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2011年农村人口1247.04万,城市人口961.67万。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局面已经成为必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化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公民大部分都是从事第一产业,相对而言,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数相对比较少,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我国所占的比重中是少之又少。
西北地区人员主要有以下两种流动趋势。农村人口开始大量的进入城镇定居。二元经济结构主要存在的地区还是集中在西北地区上,从整体上来分析,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可以知道,当农村所产生的边际劳动力较小时,农村就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个时候,这些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进军。从人们从业的选择上来看,三个产业开始出现分化,人们开始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开始慢慢的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由配第定律分析知,受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造成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减少的局面,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整个看来,西北人员流向反映出来的社会结构变化的发展是合理的,顺向的。
(四)从城乡收入比例来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我国属于一个二元结构的国家,其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很多领域,在这些领域,表现更为明显的是城乡结构。如果将西北地区类比为是一个处在正在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最近这些年我国统计年鉴资料表明,城乡的二元结构依然严重的存在西北地区中。例如, 年,甘肃市民的年收入为 元,而农民的年收入仅为 元;青海市居民年收入为 元,农民的年收入仅仅是 元;宁夏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农民的纯收入为 元;新疆的城市居民纯收入为 元,农民纯收入为 元。由此可知,农村收入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差距是不能用货币衡量的,比如,社保方面。近几年这些差距越来越凸显,应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的特点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到现在,阶层分化始终伴随其中,在3.2.1节的总体状况分析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地区,西北民族地区的阶层分化持续时间长而且从未停止,并且具有中间阶层还在发展和壮大的趋势,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效应也表现在其中,具体来讲就是底层群体向上流动受到阻碍。
(一)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还在持续不断的进行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每个阶层都还是处于变化的状态,从社会成员的分析上来看,大部分的成员都呈现出有双向阶层属性,从这样的情况上来看,还应该会出现大规模的分化,对于原来具有的阶层也会从各个阶层中进行渗透进来,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速度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快。改革对西北民族地区原有阶级阶层结构的影响是全面而彻底的。而我国改革的渐进式特征又使西北民族地区阶层的分化呈现这样一个特征:分化是从原有体制中处于较低地位的阶级阶层开始的,逐步渗透到处于较高地位的阶级阶层中。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分化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农牧民的分化最为明显。
(二)西北民族地区中间阶层的发展潜力最大,流动性最小
中间阶层一般都是由原来的个体户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形成的,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在农村中比较有思想的人员,其本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学识,思想上也比较先进活跃,并且还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部分人员中的大部分都是政府领导干部或者先进劳动者,改革开放后这部分人员一般都在抓住这个时机干起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得到了发展。从当前来看,这部分人员一般都承担了社会企业中的领导干部职位,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声望。有更大的一部分人员成为了私营企业主,在这个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活跃经济发展阶层,这个阶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之后,这个阶层的人员基本都成为了高素质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