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底层向上流动时受到层层阻碍
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底层民众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是因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是生活在偏远山区中, 这部分人员由于地区偏远山区,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少,因此就造成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落后。二是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国家已经在西北民族地区加大普及基础教育的力度,但是由于师资配备的困难加之“读书无用论”的蛊惑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对汉族文化抗拒心理,仍然有许多边远山区的孩子无法享有良好的教育,没有具备向上流动的能力。三是许多农牧民选择只在农闲或生产情况不善的时候进入城镇做工,一般固定的少,他们往往更多是流动地的匆匆过客,这种暂时性的流动对流动者的阶层上升作用也不大。四是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青海、宁夏等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农村地区面积大,居民分布零散,户籍改革制度执行难度较大,城乡一体化统筹受阻,阶层开放和交流程度不高。总之,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底层人民,他们的向上流动面临困境。
三、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的影响因素
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状态活跃是受到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国家对于这一地区政策扶持也间接引导了阶层结构的变化,而阶层分化同时也受到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状况的制约,同时西北民族地区作为受不同宗教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居民的宗教信仰也是影响阶层分化的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因素。
(一)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西部蓝皮书)一书中就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十分快速,整个地区呈现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见表2[3])
表2 2006~2010年西北地区各省份经济增长速度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总体说来,当前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为经济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持续的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将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其所投资的数额还占据较大空间。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力度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但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上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在产业化的问题上还需要对这些产业做出进一步的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的人员就会跟着流动,这样就可以让下阶层的人员开始向中层阶层流动,中层阶层的人员也可以开始向高层阶层的人员流动,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西北地区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国家对于西北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转变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机关主要是由各级自治政府组成。我国在不断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赋予民族自治机关本身享有相应的自治权利[39],这种权利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政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这些自制权利的下放,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当前来看,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西北民族地区大开发时,对其发展政策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建设方面的立法;其自治地区的财政税收的立法;对于民族自治地区的资源方面的调整;对于西北地区的扶贫政策等[40];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西北民族地区之间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机制,为了就是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让各个阶层的人员流动性更大,让人的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繁荣发展。
(三)西北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状况
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开始变得越来越客观化和合理化。这是因为组织层制的逐渐扩展,和公民平等意识日渐增强。教育考试制度,考量受教育程度。由于其自身极具客观性,使得受教育程度在社会资源的获取中,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也成为向上流动必需的一个先决条件[4]。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流动中,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下阶层完成了向上流动。这正是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强大中介作用的体现。
从2010年西北地区各省份公布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公报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到(见表3):
表3 2010年西北民族地区各地区常住人口受教育情况表
在西北民族地区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为5304696人;具有高中学历水平的人数为7142302人;具有初中水平学历的为19404823人;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员为1873720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员并不多,从数据上来看,只有占到四分之一的人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大部分人都只是接受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并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从整体上来分析,西北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相较其他地区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社会流动滞后,水平流动居多而垂直流动较少的原因,文化程度对收入具有很大影响,这也是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的一大重要原因。西北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是制约和影响该地区阶层分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西北民族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社会整体系统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子系统。宗教通过对社会进行价值整合,对社会成员进行心理调适,促进个体社会化,稳定、协调社会或促进社会变革来对社会整体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施加影响。它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分化进程中,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影响因素,也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区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基点。由于多民族聚居,多种传统宗教并存,主要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萨满教。许多居民都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并且其所信仰宗教教义强烈贯穿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和现实行为中,如对他们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西北民族地区,人们在社会流动中除了一般流动的各种困难和烦恼外,还抱有作为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适应问题。另外,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需要相对应的一定设施,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区生活的很多居民,都会选择在家乡生活,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西北民族地区的代际流动和外流极为滞后。
参考文献:
[1]《甘肃发展年鉴》、《新疆统计年鉴》、《宁夏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的各年份年鉴,以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地区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2]潘修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J].理论与改革,2005(4)
[3]姚慧琴.任宗中.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2
[4]王艳粉.教育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