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3.1 支撑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尚不稳固 虽然人均经济指标相对较高,但经济总体实力不强、效益不高是现阶段黄桥镇农民收入增速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二产比重低于先进发达乡镇。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一产内部产业链不长,没有充分发挥增效增收的“源头活水”功能,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二产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集中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支柱带动作用不突出;三产发展滞后,层次偏低,特别是直接服务于二产的诸如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3.2 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与组织化程度低 受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土地、资金和人才过多地由农村流向城市,农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附属品、牺牲品。金融、企业等投资主体不愿意把资金过多地投入到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也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援农业,农民群众实际上成为农村经济微观投入的主体,而农民收入过低,无力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上,同时由于农业的低附加值、低回报的现实,农民即使有了少量的资金,也不愿意过多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上来。 3.3 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尚未根本化解 从政策层面看,一些优惠政策并没有被广大农民所了解和认同。有关报批手续还比较繁琐,有的收费弹性过大。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直接融资、开展互助性融资的措施不配套。从民营经济自身看,民营企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个体私营业主文化层次总体偏低,经营现念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结构单一,同类产品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现象较为突出[1]。 3.4 促进农民增收的综合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就业、再就业促进机制尚不完善。下岗失业人员、流动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三碰头”,隐性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逐年上升,非经济活动人口逐年增长。经过前几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分布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的阶段,进一步转移的困难较大。有效的增资机制尚未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协商机制尚在实施起步阶段,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大,而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 4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4.1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挖掘富民增收潜力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2]。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存在2种路径:一是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形成有规模的专业性的收割公司、植保公司、播种公司、土化公司、嫁接栽培公司等[3];二是经济作物,由于工序繁琐,且需常态化管理,就可能走上农业工人路径,农田变车间,农民变工人。不管是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还是农业工人都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产生渠道如下:一是在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学会了现代工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法,并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回乡农民工;二是从农村进入工业或城市,并成为综合经营能力极强的商人;三是城市里第二、三产业企业家或中高层管理人员向农村与农业进军,成功实现企业转型或产业多元化。培育现代新型农民,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吸纳传统农民,实现农民结构的大流动、大调整与大对换。以镇为单位设立专门的农业劳务机构,在整个镇统筹用工,利用农闲季节做好技术培训工作,逐步造就一批高素质、有特色的劳务队伍,加强与市场的有机对接,将劳务范围拓宽至园林、绿化等,建立以劳务派遣、劳务服务、劳务培训为主的业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吸引更多农民参与。 4.2 提高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空间 第二、三产业是就业的主体,也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一是抓好现有企业或现有项目建设,鼓励系统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和规模,培育一批支撑黄桥经济发展的大企业,拉动农民就业;二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产业,全力打造“乐器产业园”,加快发展为大型项目、骨干企业等配套的加工制造业,着力打造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三是强化招商引资。以黄桥工业园区晋升省级经济开发区,启动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的机遇,突出招引亿元左右的中小项目,以亿元项目的批量落户促转型、扩增量、蓄后劲,注重招引1亿美元或7亿元人民币以上重特大项目;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通过城市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农业向产业化转变,土地向规模化集聚,劳动力向就近工商业转移,农民向就近小城市集中,同时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锲机,打造以古镇旅游、红色旅游、提琴文化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导的大旅游格局,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进城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4.3 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开辟新的增收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4]。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以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然转换为前提条件的[5]。需要变城乡单向开放为城乡双向开放,变单向要素流动为双向要素流动,变单向城乡一体化为双向城乡一体化[6]。首先是在工业化带动下,农村要素向城镇的积聚过程,而后是一个由城镇向农村的扩散过程,积聚与扩散的协同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7]。按照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好城市化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使城镇建设满足产业发展、人口增长的需要。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搞好城镇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平安社区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和城镇品位,为农民进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坚持优化经营方式与满足市民增收致富诉求相结合,在城乡建设中拓展富民增收路径。推进建筑企业联合重组,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引导建筑企业向设备安装、装饰装璜、钢结构等专业施工工程拓展,向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延伸。四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增收活力。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4.4 健全保障救助机制,增加转移性收入 加大投入,逐步提高农村各类保障标准,切实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一是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城乡一体、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工作。稳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全体城镇人口和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农村确保100%的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二是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加强救助工作组织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低保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动态管理,建立高标准、广覆盖、出入口顺畅的低保网络。三是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落实工资协商制度,把工资指导线、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与工效挂钩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建立以工资协商机制为核心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四是强化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增加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卫生体系、城乡低保、抚恤、救济等方面资金需求,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投入,确保各项劳动培训资金、各项就业优惠措施的落实。 4.5 强化组织推进,形成促增收的支撑力 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任务艰巨、时间要求紧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有序高效推进。首先,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农民创业的原动力。全民创业、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动力。要努力通过全面深入的宣传发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进一步掀起全民创新创业的新高潮。其次,优化部门服务,形成富民增收工作的强大合力。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改进作风,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履行部门服务职能,提高激励扶助政策落实程度,注重民营企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引导,实行产业集中战略,形成相关产业的技术、资金、品牌、规模的集聚优势。创新金融服务,发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等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第三,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提高富民增收工作的行政推动力。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联席会议、分析报告和检查考评等工作制度,强化对农民增收工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把提高农民收入的任务落到实处。 5 参考文献 [1] 吕家发,刘敏.对生态农庄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77-79. [2]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吕家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EB/OL].(2013-11-12)[2014-05-10].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 3995_0.shtml. [5] 方辉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机制——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5):47-51. [6] 厉以宁,李金桀.现在正是推进经济转型最佳时机[N].光明日报,2010-05-12(9). [7] 张建华,洪银兴.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J].经济学家,2007(5):98-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