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结合阜南县新农村建设绿化现状,指出了阜南县新农村建设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绿化工作的技术要求,以期促进阜南县新农村绿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绿化;现状;问题;建议;技术要求;安徽阜南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351-02 阜南县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林业“双增”目标和建设生态强县的战略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发展,林业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抓住当前林业发展新契机,迎接更大的挑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前谋划今后的新农村绿化工作。 1 阜南县新农村建设绿化现状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淮河中游北部,属淮北平原,面积1 768 km2,人口150万人,耕地面积9.73万hm2。阜南县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7 ℃,年降水量750~900 mm,地势平坦,土壤主要是潮土和砂姜黑土,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 2013年全县有林地面积逾4.8万hm2,林网建设9.67万hm2,村庄绿化1.93万hm2,活立木蓄积150万m3,绿化率达到63%,森林覆盖率达到18.8%。成片造林、农田林网郁郁葱葱,生态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目前,全县涉林企业172家,规模企业54家,加工总量50万m2,林业生产总值达到38.081 8亿元,占全县GDP的38.8%。大亚、沪千、华宇等企业每年创税收近2亿元,达到了富民强县的林业发展目标。 阜南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土地流转现已种植晚秋黄梨1 546.67 hm2;2010年规模种植后,已有33.33 hm2梨园挂果,年创效益1 000万元。预计到2015年,阜南县将建成以苗集镇为核心区,连片辐射带动鹿城、柳沟、中岗3个乡镇共75 km2的晚秋黄梨主体区。晚秋黄梨种植即将成为阜南产业新的增长点。通过多年的努力,林业工作突飞猛进,已成为全省林业资源大县。2013年被定为全国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 2 阜南县新农村建设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重视不够。阜南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环境正日趋恶化;农田防护林规划相对滞后,村庄规划重视也不够。二是质量不高,档次太低。林层结构单一、设计简单、林分缺乏有效的抚育,既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无乡土特色。三是结构不合理,纯林太多。乡土树种数量下降,杨树面积增大。阜南县杨树发展2.67万hm2以上,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6%,导致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等病虫害近年大面积发生,难以治理。四是林地抢占耕地,随意植树。随着大批农民进城,闲置的土地被群众种上杨树,耕地被占,群众为此纠纷不断[1-2]。五是群众对道路绿化积极性不高。通过“一事一议”、“村村通”、农田水利项目新修的道路两侧培土造林跟不上。农民怕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林积极性不高,村庄道路缺乏生机。 3 关于新农村建设绿化工作的建议 3.1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生态优先,突出森林增长,实现农业、林业、水利协调发展。让森林包围村庄,村庄拥抱森林,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节约土地,量力而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着眼长远,注重适用;保留人文、历史景观,提升品位。 3.2 具体规划 3.2.1 规划村庄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健身为主要功能的绿地。公共绿地的规划要体现当地的风俗,还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广场内装配适量的健身器材和儿童玩乐设施。林荫道、花坛与篱笆相应衬,乔、灌、花、草相结合。公共场合不能种植落絮多、有毒、易得病虫害的植物。 3.2.2 加强工厂绿化。对有害气体较多的工厂,树木的种植密度要小,或用矮灌木、草坪进行绿化,以利于有害气体迅速散开和稀释;对噪音较多的工厂周围宜选用冠矮、树叶茂密的灌木、乔木组成长廊,以减少噪音的强度;对灰尘多的工厂,选择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生长健壮、吸尘能力强的树种,如水杉、黑松、侧柏、紫薇、女贞、槐树等。 3.2.3 加强村内道路与庭院绿化。村庄道路绿化与村庄下水道、照明、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相配套,栽植常绿矮干或截干树种,控制生长高度;林下可栽植灌木、花卉、草坪等。庭院以花草、葡萄、竹子、瓜果为主,实现庭院绿化、美化和香化。 3.2.4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农田林网网格控制在20 hm2左右。不宜过大,大者起不到防护作用;过密则占用农田,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养分。植树前要提前做好新修路路肩培土,每侧宽1.5 m。6 m以下的生产路两侧各1行,株距4 m;8 m以上乡村主干道,每侧可栽植齿行2行,株行距8.0 m×0.6 m;田间小道和有高压线的路段不宜栽植高大乔木,防止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用电安全;防护林要选择高大乔木(如杨树、银杏、柳树、悬铃木、泡桐、槐树、合欢等)树种,形成绿色通道,充分发挥森林长廊庇护农田、防噪、防尘作用。 3.2.5 加强河流沟塘规划。前期对村庄附近的沟、河、塘进行清淤,疏通水系,修理护坡。在河岸两侧栽植各不少于50 m宽的林带,树种选择杨树、果木林等;渔塘周围可栽植杨、柳、榆、乌桕等;环村寨沟通道可以建小桥,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3.2.6 发展村庄片林。村庄片林要规划在村庄的老宅、低洼地、废弃窑场等,不要向可耕地扩展;对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片林和林网格过密的防护林,要酌情改造,退林还耕。树种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造林以混交林为主,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突出近自然景观。 3.2.7 依托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全县发展以林粮、林药、林菜、林菌间作、林下养殖为主体的林下经济,应用“林—草—牧—农”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3.2.8 大力发展晚秋黄梨,打造绿色精品。鼓励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订单产业,申请无公害果树生产及绿色食品生产认定;抓好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推行产品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建立富硒梨生产基地,实现晚秋黄梨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