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其舆论监督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尤其是在县级以下地区,加强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就如何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进行探讨。 关键词 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15-02 因媒体的传播途径不同,基层广播电视媒体在舆论监督上与上级媒体无法相提并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有着很大不同。基层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当地党与政府的“喉舌”, 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基层广播电视媒体更应该发挥好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 1 基层广播电视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基层广播电视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畏首畏尾 有效的促进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就必须要让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对公共权力以及公共决策开展良好的监督和制约。基层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当地党与政府的“喉舌”,既要做好积极的正面宣传报道,传递正能量,同时也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批判性报道,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这也同样是传递正能量。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恰恰是,由于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再加上被监督的单位、部门以及个人,因为需要面临被“曝光”之后的各种道德上的压力和法律上的责任,因此他们对舆论监督都非常抵制。当前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措施,使得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很多时候都对舆论监督畏首畏尾,就连一些必要的舆论监督也没有去做,在许多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往往失语,影响力明显下降。 1.2 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两者的接近性,使基层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阻力加大 因为基层广播电视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受到地域上的限制,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两者之间都是处于同一个地方,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走不出熟人圈,因此面临着非常巨大的难度。一旦是遇到舆论监督,被批评者就会四处进行活动,通过各种关系说情,找上级领导进行施压,让舆论监督遇到多重障碍,难以有效开展,甚至把广播电视媒体孤立起来,让正常的采访活动都无法开展,严重的还会受到各种报复。 1.3 舆论监督运行机制不健全,阻碍了舆论监督的有效开展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想要有效的开展舆论监督,就必须要当地的党政机关的全力配合,依赖性过于严重。如果在进行报道时,被监管者的上级部门没有重视报道内容,那么舆论监督几乎就发挥不出作用。相反因为舆论监督运行机制的不健全,还会导致地方政府对舆论监督进行干预,发挥不出有效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北大核心期刊在开展舆论监督的时候基本都只能关注一些不痛不痒的小事,而对于那些幕后的“老虎”却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可能真正的通过舆论监督来揭发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机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的天然的弱点。 2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做好舆论监督的措施 2.1 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手段,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勇于监督 想要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真正做好舆论监督,就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手段来提供保障。需要中央或者是上级部门通过颁布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建立起包括市、区、县级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通过法律与政策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能在形式舆论监督的时候有法律提供的权力,还可以让新闻媒体自身的舆论监督行为变得更加的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对权力制衡体系进行完善,使得舆论监督机制得到改善,实现科学民主,加强对地方的舆论监督。为此,迫切的需要有相应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