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分别从注重“纵向”基础研究,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开展“横向”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阐述了如何使科研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研管理;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 1、引言 众所周知,科研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主体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家和企业的应用研究,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1],是高校自身发展长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然而,高校系统仍存在着偏爱“纵向”课题,求名气,轻视横向课题,嫌麻烦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不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课题,而是习惯于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研究课题多半只满足于获奖,评职称等,致使大量的科研成果闲置案头[2]。因此,如何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正确处理好“纵向”与“横向”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应是高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3]。在这方面,西安理工大学科研管理历经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科研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2、注重纵向基础研究,提高科研创新水平 高校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基础性科技问题,持续稳定地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西安理工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思想,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意识、科研信心和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使全校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6000余篇,累计承接纵向科研课题30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军工项目等,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1坚持激励政策正确导向 近些年,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大力宣传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新发明、新技术的先导,也是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的摇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多少,已日益成为衡量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把争取与支持各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作为科学研究和加强科研管理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并与学科建设、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优等挂钩,以此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坚持激励政策正确导向,包括配套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实施项目津贴等,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获准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达170余项。 2.2强化科学研究创新意识 创新性是基础性研究的生命力[4],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灵魂。只有那些具备世界水平或技术独占性的创新,才能成为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水平高、申报难度大、专家评审严、同行竞争多。因此,针对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分三个阶段进行有关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动员。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提高认识,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最大限度地鼓励科研人员创新;二是支持前期预研。利用一切信息采集手段,帮助申报人员调研准备,并将青年科研基金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预研倾斜,以支持申报基金项目做好预研准备;三是认真对待申报。包括申报项目的筛选、申报材料的审核,以及申报信息的反馈与修正。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全方位地做好申报有关工作,有效地保证了申报项目的竞争力,逐年提高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获准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