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和提高研究水平的有力保障。为确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期有序研究,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基金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科研管理与考核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落实了校、院两级科研管理责任制。一方面,与学校人事、财务、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政策配套,给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以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鼓励科研人员为科研多做贡献;另一方面,注重了项目计划实施的定期检查与信息反馈,严格结题验收、鉴定工作。同时强化了项目进展报告、结题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和学术论著的标注率。并对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进行信息跟踪,使科研管理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由于科研管理成绩突出,学校也被评为“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 3、开展横向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和企业的应用研究,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5]。多年来,西安理工大学应用科研领域已涉及材料、电子信息、电子器件、能源、自动化、计算机、印刷等高新技术学科,以及机械、水利、土木、管理科学等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 科研人员依托各专业学科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着重解决国家急需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不仅解决了高校科研与经济建设脱节的问题,而且也使学校科研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了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学校累计承担横向转化与开发项目3000余项,获准授权各项国家专利1000余项,开发与转化的总到款经费超过13亿,人均科研经费名列省属高校之首。为陕西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集体”,“全国产学研联合开发先进集体”,“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等荣誉。 3.1拓宽各种横向应用渠道 产学研合作既是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的产物,也是把办学水平推向新台阶的教育模式,还是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6]。近些年,西安理工大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横向联合,建立了以大中型企业集团为主的科技服务协作网,创办了一批高起点的科技企业和中试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例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地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联合组建了40多个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为以后承接国家科研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实施技术集成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校企合作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委托、转让、服务、咨询、技术入股、利润分成、联合开发、共同攻关等多种方式。合作的内容也从单向、多向到长期全面合作。最终使得学校的科技优势和实力与企业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学校与企业的广泛横向联合,不仅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而且也为学校办学筹集了大量的资金,锻炼了科技创新团队。 3.2强化科技成果宣传力度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的科技优势和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论文答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高校要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在日趋激烈的技术市场参与竞争,扩大高校在市场中的影响[7]。近些年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利用国内外各种技术交流和洽谈会,宣传西安理工大学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成果,发布信息,提供咨询,推广成果,寻求合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例如,通过技术交易、技术洽谈以及成果博览会等,建立技术服务辐射点,许多企业慕名前来寻求合作,希望学校提供技术服务,为校企双方长期的技术合作与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组织学校领导和科研骨干去工矿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另一方面,约请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参观访问,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例如,陕西省曾组织百家大中型企业厂长和总工考产我校的科技优势和成果,进一步加快了校企合作的步伐。 3.3推广优秀成果深度开发 这些年来,西安理工大学无论在横向课题还是纵向课题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累计承接科研项目共计6000余项,其中,国家“973”课题 和“863”课题以及国家基金重点课题重点项目达30余项,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了使学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尽快开发产生效益,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工作,力争将这些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的重点推广计划,例如,“铸铁件均衡凝固与压浇冒口的研究与应用”,“稀土镁球墨铸铁型材水平连续铸造设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的研究”,等项目在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推广计划后,经济效益显著,深受机械、电力、化工等部门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