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 1.社会职业分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类和专业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必须依据社会职业的需求来设置,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虽然高职专业不可能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但至少是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社会职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划分大多是依据职业分类,一个专业包含几个职业岗位。应该针对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对于变动性大的行业具体岗位,但需求量不大,岗位比较密集的职业岗位群,可以根据岗位群设置专业,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这样将扩大专业的社会需求面。 2社会职业门类制约高职专业口径的宽窄 社会职业门类和劳动专门化,是专业存在的前提,而专业口径宽与窄又是社会职业劳动的复杂程度所决定。人类社会实践经验证明,越是先进的社会部门和行业,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越是专业化强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不经过系统的专门化职业训练是难以胜任的,面对这样的职业要求,其专业面就不能过宽,专业就应窄些,目前开设的一些专业,不论口径的宽与窄,起决定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分类及其发展变化程度。 3社会职业门类的变化影响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职业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社会职业岗位的演化轨迹显示是第三产业职业门类不断变化更新增加,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在缓慢中有增长,许多传统产业如轻纺、冶炼和保管等行业作用日益减小,而一些新兴行业如电子、材料与能源、旅游、营销等社会职业日趋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旧的职业岗位在消失而新的职业岗位在不断涌现,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高职专业设置来说,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 结束语:总之,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社会职业的发展、演化,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而调整,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注释: [1]美国·罗伯茨《职业教育的起源》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3]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