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机械论文 >

再制造企业基于COSC新框架的内部控制实践与探索(2)

时间:2015-03-27 11:15 点击:
1.完善物资管理机构,全面推进ERP系统平台建设,构建适应再制造逆向物流的信息系统,提高系统的应用可靠能力。 (1)企业在组织架构方面设置相应的物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在功能方面,要实现集物资回购、物资拆检、
1.完善物资管理机构,全面推进ERP系统平台建设,构建适应再制造逆向物流的信息系统,提高系统的应用可靠能力。 
  (1)企业在组织架构方面设置相应的物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在功能方面,要实现集物资回购、物资拆检、物资仓储、物资配送、物资销售、物资报废等功能于一体,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ERP系统管理模块设置方面,以全新的组织机构为基础,根据各业务领域分设管理模块、以此来实现企业内部物资管理的集成化。 
  (2)ERP实施之前,将企业各部门负责的物资及业务统一梳理,将其中涉及物资名称和零件号冲突问题进行综合整理,重新确定零部件新的编码原则,将物资名称,零件标识、工艺顺序一一进行匹配,为后期标准化管理和物资配送控制提供健全的数据基础。 
  (3)在ERP系统的设计中,设置相同型号的物资录入冲突提示,为确保系统物资与型号的唯一性,在编码以外设立状态码或条件码(Condition Code)。状态码是全局变量,作为整个ERP系统的基本参数,由用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义,所有的零件编码均可以引用定义过的状态码。在定义零部件的物料主文件、产品结构和工艺路线时设定默认的状态码;在发料、生产过程中可以随时更换状态码;成本可按状态码进行移动加权平均。
  2.引进先进的数据过滤、挖掘分析技术,建设数据仓库,按照业务需求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1)针对再制造产品回收状态的不确定性,建立旧件回收档案,从原生产厂家的TDS系统中查询到旧件的零部件信息及三包维修记录; 
  (2)再制造旧件采购成本计价时参照各旧件材料的重量、材质并结合采购新件价格,共同确定再制造件的物料成本; 
  (3)编制电子工艺卡片,电子质量检测跟踪卡,实现现场实时查询功能,在生产各环节记录各零部件的质量信息,在售后环节跟踪客户与旧件的维修记录,建立再制造零部件的信息分析系统; 
  (4)ERP系统可根据旧件的产品型号及回收档案中的故障情况,按BOM自动分解出可拆解旧件的清单;建立旧件的再制造率核算分析系统; 
  (5)通过制定合理的工序的生产时间与报废率,有效控制再制造生产环节的报废现象,准确核算出再制造件的加工成本; 
  (6)零部件实行统一条码管理,扫描后自动统计出各工序报交修复旧件的数量,一旦报废率高于系统设定值,自动报警,发出二次挑选的任务单,避免了因人为疏忽将旧件当成废品的报废现象。 
  3.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构建智能化信息共享中心,以ERP系统为载体,将企业各业务、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企业各种信息传播与沟通速度和质量,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企业财务决策支撑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按照数据传递原则进行归口负责管理,明确安全责任人,积极构建网络防御体系,应用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积极建立备用系统和应急预案,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和管理,防范网络灾害。 
  (四)推进使命文化建设,加强人员管理 
  1.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各工作环节流程规范、产品知识、再制造工艺及前后工序的业务介绍,提高全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加强每名员工对前后工序业务的认识和熟悉。 
  2.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以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成果;通过制度文化,引领员工思想;通过行为文化,凝聚员工的心智,并将各类文化活动贯穿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定期组织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和活动,为员工搭建成长的舞台,确保倡导的企业文化能够得到上下一致认同的同时,得以不断积累与发展。 
  3.完善各成本中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目标激励机制,制订各个岗位的职责说明、操作流程、考核标准;深化创新创效活动,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五)加强监督与信息反馈 
  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定时对企业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向董事会或管理层报告,真正将内部控制系统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 
  中国的再制造才刚刚起步,目前困难与机遇并存,再制造企业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坚持“绿色创新”的宗旨,必将迎来其美好的明天。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