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建筑论文 >

钢混结合梁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2)

时间:2015-03-20 11:04 点击:
视密度/(gcm-3)2.65JTG E422005(T 03172005) 含水量/%1JTG E422005(T 03432005) 比表面积133ASTMC204 通过50号筛/%90~100筛分法 环氧沥青采用国产环氧沥青结合料,由2种组分组成:组分A(环氧树脂)和组分B

  视密度/(g·cm-3)≥2.65JTG E42—2005(T 0317—2005)
  含水量/%≤1JTG E42—2005(T 0343—2005)
  比表面积≤133ASTMC204
  通过50号筛/%90~100筛分法
   环氧沥青采用国产环氧沥青结合料,由2种组分组成:组分A(环氧树脂)和组分B(石油沥青和固化剂组成的均质合成物)。两种组分混合后,环氧沥青的技术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环氧沥青铺装层材料技术指标
  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热固性(200 ℃)不熔化小试件放置在热钢板上
  断裂延伸率(23 ℃)/%≥80GB/T528—1998
  抗拉拔强度(23 ℃)/MPa≥0.8GB/T528—1998
  2.2 环氧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环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矿料级配确定后,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将使用同一油石比制成的试件分为两组,一组为固化试件,另一组为未固化试件。对于要求固化的试件,成型后即放入120 ℃的恒温箱中养护固化4 h,完成后取出冷却,进行试验;对于未固化的试件,成型冷却后即进行试验。
  通过马歇尔试验,同时考虑到在实际铺装过程中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固化过程不同于实验室,综合考查固化及未固化试件的性能后,确定最佳油石比。从而确定目标配合比,并进行生产配合比的调整。
  2.3 原桥面处理
  2.3.1 喷砂前准备
  (1) 水泥混凝土桥面钢筋露出长度要求不大于3 mm,不满足要求时需进行处理。
  虽然吊耳在桥面板安装后被割除,但通常会留有1~2 cm的短茬,此时须将其切割至与桥面板齐平,并将端部打磨平滑。
  (2) 混凝土桥面平整度(尤其是湿接缝处)、高程等应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测量全桥每10 m横断面特征点的标高,再根据监控单位提供的理论成桥线型高程,计算出各特征点与理论值的高差。对于大面积偏高的部位,必须进行桥面板铣刨处理。
  (3) 桥面垃圾应清理干净,无明显的凸起物。对湿接缝及护栏基座处的混凝土残留块及浮浆需进行凿除。
  2.3.2 喷砂
  抛丸机沿桥长方向行走,从排水的上游方向开始施工,工作面搭接宽度为5~10 cm,如图1所示。
  在不适宜抛丸的少数部位可使用角磨机或手持式抛丸机打磨处理。喷砂打毛处理产生的灰尘应装袋处理,集中运送到指定场所。
  图1 混凝土基面抛丸处理
  2.4 防水层洒布
  钢混结合梁区段桥面铺装采用的环氧沥青粘结防水层需使用专用洒布机喷洒。
  2.4.1 喷洒环氧沥青粘结料
  根据施工要求和现场条件确定洒布量为0.9±0.2 kg·m-2,洒布宽度为3.0~3.7 m。在沥青洒布机喷洒不到的地方采用手工涂刷。
  凡与铺装层接触的部位都属于喷洒区。当天的喷洒区要与计划铺装层的施工区相对应,且喷洒区边缘要比铺装区边缘多出2~3 cm。对喷洒区边缘不与铺装层接触的结构物表面加以保护(用移动遮板加以遮挡),避免溅上沥青受到污染。
  粘结层应均匀、连续施工(图2),喷洒区边缘保持横平竖直,且严格控制洒布量。纵缝搭接宽度宜为10~20 cm,安排专人做好横缝处理。
  图2 环氧沥青粘结层洒布
  2.4.2 碎石撒布
  环氧沥青防水层施工完成后,为防止后续施工粘轮,宜均匀撒布粒径为5~10 mm的碎石(图3),覆盖率为40%~60%,要求碎石洁净干燥,撒布均匀,不得有漏撒和堆积现象。
  图3 碎石撒布
  2.5 环氧沥青混凝土生产
  生产环氧沥青混凝土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2.5.1 试拌
  正式拌和前先进行试拌,取样进行马歇尔稳定试验,检验温度、矿料级配及沥青含量的合格性,如不符合要求需进行调整。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