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外部控制力 序参量是协同学的核心概念,是影响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主导因素。虽然“四化”的自组织能力为其同步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促使四者自发的形成有序平衡,但是自组织的结果有好有坏,且历时较长。因此要实现“四化”的高水平同步发展,就需要将组织与自组织,硬控制与软控制相结合,通过控制参量的调控,强化和凸显“四化”从无序发展走向高水平协同所需要的序参量。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就是要通过政策支持、法律约束、市场引导等手段强化“协同意愿、共同目标、有效手段和信息沟通”,加速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发挥“四化”的整体协同效应。 第一,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城镇工业园区合理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快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避免重复建设和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其次,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城镇工业园区,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间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和农村人口转移的现实需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有层次地降低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化门槛,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和制度环境建设,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第三,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应避免因工业恶性扩张造成的强占耕地等土地违法行为,加强对基本农田及粮食安全的保护。其次,合理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和农产品结构,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后,加大对农用装备工业的资金投入、智力投资和政策扶持,推动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传统技术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机器体系,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四,以信息化发展为引领,推动智能工业、智慧城市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工业化建设方面,要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促进作用,提升工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在城镇化服务方面,将数字乡镇、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引入城镇化建设,为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服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建立起市、县(区)、乡(镇)、农户四级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空间信息资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协同理论的普适性和“四化”系统的开放性,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四化”同步发展机制问题的探索中,提炼出“四化”同步发展的动态模型,进而通过对“四化”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及外部参量的分析,认为“四化”子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途径,外部参量的改变是加速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两者构成了“四化”同步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就要从“四化”同步发展的作用机制出发,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好“四化”之间的作用关系,整合资源在“四化”系统中的合理配置,发挥“1+1+1+1>4 ”整体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导论[M]西北大学科研处,1981 2.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2,2 3.袁晓玲,景行军,杨万平等.“新四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3,11 4.吴旭晓.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 5.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