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门槛低、效益高、范围广,相比于“门票经济”更加灵活,产业链条更为延伸。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能延长人均停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额度,能扩大接待游客基数,从而让更多的游客享受鄱阳湖更多的旅游美景,提高鄱阳湖经济区整体旅游收入。同时,乡村旅游也更具有发展的活力,十分容易与生态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高端旅游等多种业态相结合,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相对来说风险小、受益广,适合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二、鄱阳湖绿道建设的意义 受益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熏陶,鄱阳湖湖区居民自古以来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传承湖区先民自然原生的文明遗产。不健康的乡村旅游发展会对鄱阳湖区域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目前,鄱阳湖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应更多地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力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用前瞻的眼光来指导今天的实践。具体说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绿道建设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绿道可以统筹解决鄱阳湖区域乡村旅游的相关问题 首先,绿道可以调节自然资源利用以及游憩需求发展的矛盾。当今学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关注逐步由单纯的经济质量转移到游憩质量上,同时也刮起了生态环保的思潮,更加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国外,绿道已是许多国家规划师综合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常用的手段之一,并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其有效性。例如,天然河道被人工渠化后,河流失去自净能力,致使水污染加剧、物种减少、自然形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而通过将人工河道拆除,并配以绿道的建设,不仅恢复了河道自然形态,还原河道原本的生态功能,还沿途提供了大量的满足区域人口游憩的场所。 其次,绿道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由“小、散、乱”变为“大、聚、强”。匡林很早就提出:“乡村旅游开发要小项目、多功能、广收益、布点成网;大区多个景点、小区单个景点;重点是设施组合、景点优化、不搞或少搞实体再建设。”①本文认为,在当今的乡村旅游规划中,这样的发展思路应受到推崇,而“布点成网”的关键在于保证景点或设施之间的连通性。鄱阳湖区域是旅游景区和资源的富集区,但鄱阳湖区域乡村旅游多数表现为依托在知名景区周围,呈“小、散、乱”的态势。因此,统筹规划和发展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对鄱阳湖区域来说极为重要。利用绿道更能保证乡村旅游地组团开发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由“点”到“组团”,保“量”又有“质”的目标。 (二)绿道通过提供场所来扩大经济收益群体,缓解乡村经济分配不合理之症 在乡村旅游地,乡村居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其最关键问题在于经营权的不良分配,而经营权在空间上却表现为“场所”的问题。实际上,绿道所提供的客流及空间为当地乡村居民创造了许多潜在的经营空间和经营机会,而此类机会往往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或对运营者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因此,绿道更像是乡村居民参与旅游的温润的“土壤”,能起到调整利益分配结构的作用。以最为极端的“走鬼”经济为例,“走鬼”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香港流动商贩的代名词,经营地点通常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段。②“走鬼”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弱势群体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对城市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然而,对乡村旅游地来说,却可以当做解决经济利益分配不均所导致的企业、政府与当地村民矛盾的思路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对“走鬼”有很多先进的做法,使“走鬼”成为了既管理有序,又满足就业,还不失特色的特殊业态。例如,新加坡聚集全国15000个“走鬼”,组织了100多个“小贩中心”,使之成为著名本土特色的旅游景点;③韩国政府设置“诱导区域”,在城市外围空地、河溪两侧道路、长时间形成的市场道路来容纳商贩。④ (三)绿道可以为新型旅游活动提供各类空间,充分发挥鄱阳湖的生态优势 根据以往学者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产品的研究,乡村旅游产品可分为“运动休闲型”、“品味自然型”和“民俗共赏型”。从国际经验来看,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将更强调“参与性”,出游目的逐步从单村的农事体验向“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过渡,⑤“运动休闲型”乡村旅游活动得到广泛的普及。而现阶段,国内乡村旅游活动仍是以“品味自然型”、“民俗共赏型”为主,“运动休闲型”比例很低,而此类旅游活动,如徒步旅行、骑马、高山自行车、雪上汽车等运动项目大多使用的是“线性”空间,其不仅对道路连通性有一定要求,景观质量也是影响旅游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绿道极大增强了旅游活动的趣味性,良好的景观也使得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大大提升。 鄱阳湖区域乡村旅游地大多处在风景优美的区域,或绿林成荫之下、或水流湍急之侧、或群山环抱之中,将林地、河流、山脊线的线性空间打造成为景观优良、生态效益高的绿道,对乡村旅游地整体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从现状上看,由于鄱阳湖湖面较大,且受限于保护区环境保护要求,资源分布不集中的劣势无法通过在湖内开展大规模水域运输服务来弥补,环湖旅游交通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综上所述,无论是其适宜性还是必要性,对乡村居民或是乡村旅游者,用于资源使用还是生态保护,绿道建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未来该区域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鄱阳湖绿道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5市以及抚州、宜春、新余、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51个县(市、区),地处江西省最重要的两个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地南昌、九江之间,且南昌、庐山、九江周边地区是发展成熟、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区,其外部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部旅游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较弱。湖区与南昌、九江等周边城市干道、鄱阳湖环湖现状主干道以及旅游村镇间的道路建设及交通组织均不够理想,弱化了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联系,影响区域旅游整体功能的实现。 此外,经济区内部更是缺少游憩道路所必需的基本环境、服务设施和交通工具。非主干道路(县乡道)环境较差(如鹅湖书院到铅山路段),缺少应有的舒适度及服务设施、游憩交通工具。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道建设要重点涉及区域内旅游集散地、旅游片区、旅游节点之间的交通通勤需求,也需要对鄱阳湖交通方式、绿道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安排。 (一)环湖区绿道体系布局 绿道体系框架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一级绿道、二级绿道和三级绿道。其中,一级绿道为景观最为良好,交通功能最为优越的高标准绿道,具备连接区域内旅游大片区、一级旅游集散地及主要河流两侧的交通及游憩的功能,将是游客使用最多、服务功能最为集中的绿道;二级绿道为景观较好、交通功能较为优越的普通绿道,具备联结旅游片区内各景区以及二级旅游集散地的功能,是游客进一步进入生态经济区内部的绿道;三级绿道是各类主题明确的旅游小道,是数量最多、最具特色和风情的景观游赏道路。具体如下: 1.一级绿道 六大旅游片区之间的绿道,即环湖生态旅游度假片区、昌赣城埠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庐山文化山水度假旅游片区、景婺国粹文化旅游片区、怀玉奇山道宗文化旅游片区、抚江临川文化旅游片区 六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之间的绿道,即南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九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景德镇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上饶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鹰潭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抚州旅游集散服务中心。 水系绿道,即结合流域治理,沿赣、抚、饶、信、修三河修建的河流保护型绿道。 2.二级绿道 以鄱阳、星子、吴城为三级枢纽地的环湖生态旅游度假片区,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中心,联结沿湖的新建、永修、共青城、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等的绿道。 以南昌为一级枢纽地的、以新余为二级地的昌赣城埠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即以南昌市区两江四岸游览区为中心,联结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新建县、进贤县、南昌县、安义县、丰城市、高安市等的绿道和以渝水区为中心,联结樟树市、新干县的绿道。 以九江为二级枢纽地、修水为三级枢纽地的庐山文化山水度假旅游片区,即以庐山山体为中心,联结庐山山上游览区、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星子(庐山山南)等的绿道和以西海为中心,联结永修、武宁、修水、靖安等的绿道。 以景德镇为二级枢纽地,以婺源为三级枢纽的景婺国粹文化旅游片区,以景德镇市区为中心,联结乐平市、浮梁县、万年县等的绿道和联结整个婺源县各个景区的绿道。 以上饶、鹰潭为二级枢纽地的怀玉奇山道宗文化旅游片区,以三清山为中心,联结信州区、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县、横峰县、铅山县、广丰县等的绿道和以龙虎山为中心,联结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弋阳县等的绿道。
以抚州为二级枢纽地、资溪为三级枢纽地的抚江临川文化旅游片区,以临川区为中心,联结金溪县、资溪县、东乡县等的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