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级绿道 景区内有:三清山、龟峰、庐山、三爪伦、鄱阳湖湿地公园内的各种步行小径系统; 风景和文化小径有:徽饶古道(徽州和上饶):始建于唐代,徽道的其中一段,古时是一条重要的驿道,名曰“吴楚古道”,又名“徽饶古道”。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其岭长15华里,史称“上七下八”,宽丈余,全部用青条石砌就,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岭脊有一线泉、万善庵、堆婆石、同春亭等名胜古迹。现已被列为省级文化与生态旅游点和文物保护区域。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自然风光秀丽。西山商道,从明朝到民国是安义、奉新、靖安、修水、九江等地来往南昌的必经之路。如今在西山还残留一小段,道路为麻石砌筑,路旁山林茂密,其他有待发掘的风景和文化小径。 主题和特色小径有:江西自然资源丰厚优美,历史悠久漫长,文化积淀博大深厚,有很多有待发掘和打造的主题和特色小径,如老俵之路、游憩小径、乡野小径、遗产小径、赣风古韵民居小径、朱熹鹅湖之会小径、王勃省亲小径等等。 (二)环鄱阳湖绿道的交通工具支持体系 1.非机动车 包括:人力三轮车、自行车、公路车、山地车、单人车、二人车、三人车、马车等。非机动车交通工具是世界上绿道体系中大力支持、鼓励和倡导的一种交通工具,它不仅节省能源、没有噪音,而且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自由性的要求,深化旅游体验,因此,它在环鄱阳湖的绿道体系中是应大力提倡和鼓励的一种旅游交通工具。非机动车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的不足之处是环鄱阳湖路程近千公里,对于相当多数人来说,只能作为部分路段的代步工具,而不可能全程使用,因此,其他形式的环保交通工具也必须兼有。 2.环保观光车 包括:“小火车”、电瓶车、助力自行车等。环保观光车类交通是保障游客在景区内进行中长距离转移的必备工具,是游览速度较快、内容较多,但体验较为平常的交通形式。 3.公共机动车交通、自驾车 公共交通是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能源问题以及低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公共机动车的交通是绿道交通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基于理想和现实的考虑,在绿道的交通工具支持体系中,自驾车不作为绿道鼓励的交通工具,但应考虑自驾车的需要。 (三)环鄱阳湖绿道的建设和管理 1.绿道的建设 绿道的建设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从而减少景观破碎度,节约资源,实现低碳的目标。在道路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交通流量小、景色优美和环境质量良好的道路,并通过植被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流。对于自行车道的一些路段,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特色化建设,如障碍路面、沙石路面、泥土路面等等,增加骑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绿道树种的选择上,尽量利用江西本地的乡土树种,优先选择树形优美、材质优良、花朵美丽以及有其他多种用途的树种,并实行符合生态原理的搭配。例如,乔木树种可优先选择樟科的樟树、楠木、檫树;五加科的刺楸、杜英科的猴欢喜、山茶科的木荷、七叶树科的天师栗、木兰科的木莲和玉兰、鹅掌楸等等。 2.绿道的管理 包括:(1)电子化管理,即推进交通智能化建设(如“旅游一卡通”电子化管理)以及异地还车措施等;(2)统一化管理,即建立跨地域的统一管理机构和协作的管理模式;(3)通达性管理,即建立统一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和绿道综合服务区。 四、结语 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对旅游从业者,乡村旅游都具有参与门槛低、涉及资源多、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绿道建设,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将生态、健康的游憩理念传达给游客,实现对乡村居民的旅游扶贫;还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起一道自然资源保护的红线,实现区域范围内资源品质的正提升;对政府及规划者来说,绿道体系的建设也是规划思路由“孤岛式”、“点面式”转变为“连续式”、“整体式”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