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廊坊技术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廊坊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其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国际上一般采用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指标。2005年以来,廊坊GDP一直都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到2012年达到了19.0%。而作为近邻的北京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了19.56%,可见廊坊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是很高,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研究经费的投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这个指标要达到2%;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再次提出2015年达到2.2%,可见研究经费投入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有关数据来看,目前廊坊在研究经费的投入上还非常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创新。 影响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费的投入结构。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数据资料,但是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廊坊地区有限的研究经费投入和对研究人员培养多数集中在大中型和国企,使得大量有创新潜力和创新需求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跟内生增长理论是一致的:当创新资源倾斜于大企业时,创新能力和效率必然低下。 3.专利开发等科学技术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廊坊市专利授权量基本上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最近4年增长特别明显,但是专利授权量与GDP增长之间没有同步的迹象(见图1)。这说明当前廊坊专利开发多数是交差应付式的,而并没有或者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2005年以来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GDP增长率之间并没有反映出同步增长的关系(见图2)。因而可以推断廊坊产业成长主要是以量的扩张为核心,科技创新没有展示出对产业增长的突出贡献。即便是最近几年廊坊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有限,贡献率依然不足。廊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取得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在耗费巨大资源和高昂环境成本的前提下,获得了有限的效益。自身的研究成果没有真实的产生实效,多数技术都是靠引进,但真正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和可循环发展是难以靠引进来完成的。 4.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产业体系高级化、合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其中蕴含了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但证明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同样印证了技术创新对产业体系调整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技术创新的直接表现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直接作用就是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对新产品的需求,调整了不同产业的份额,从而促进产业体系的升级。我们从专利授予量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来看,廊坊在过去10年中,专利授予量的增长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2008年以后,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升,而这段时期专利授予量的增长速度表现的更快(见图3)。廊坊专利授予量自2005年以来,增长的速度就非常快,由于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技术创新促进了廊坊产业体系的优化,但是这种优化因为创新能力和将新技术转换成现实生产力能力等的不足而远未到位。如果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代替专利授予量指标,我们同样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见图4)。 回顾廊坊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可见廊坊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结果并不明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能力有限,并没有像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展示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充分体现内生发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