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非营利组织的宣传推广。非营利组织主要指的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国外绝大多数的公益旅游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NGO),如全球志愿者组织(GlobalVolunteer),地球守望者组织(EarthWatch)等。作为公益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NGO/NPO)中比较成功的就是"多背一公斤",它是一个开放的、自助式的公益旅游形式,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参加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目前,已有近万人次参与了"多背一公斤"的活动实践,间接影响的人群保守地估计也已超过了百万。可见,NPO组织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从而也会推动公益旅游的发展。 4.助推力(支持系统) (1)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在我国,公益旅游活动的目的地一般都是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非热点的边缘乡村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推动公益旅游的发展。目前,在公益旅游线路上建立的负责接待公益旅游者的乡村"益栈"为乡村公益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这些乡村"益栈"主要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或是灾后重建地区甄选出的具有自然或人文等旅游资源的村落,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设计不同公益主题,从而开展不同的公益旅游活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会有力地推动公益旅游的发展。 (2)企业介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介入社会公益领域。企业的介入推进了我国公益旅游由自发行为向有组织方向的发展。发展公益旅游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主要意义在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旅游企业联合公益机构进行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规范产品的同时,利用公益机构的信誉组织大型的公益旅游活动,并且能够更好地提升公益旅游的知名度,较好地推广公益旅游,开拓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其他外来企业加入公益旅游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公益旅游事业,很大程度上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深化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减小员工的工作压力等为目的而开展的。此举均有助于推动我国公益旅游的规模发展。 (3)政府及慈善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公益旅游在我国发展的主体形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支持的扶贫旅游,贫困旅游目的地政府通过规划、开发、宣传、促销发展公益旅游,鼓励旅游者前来旅游。然而,政府又往往对公益旅游的发展政策起着制约的作用。政府对公益旅游活动的支持与认可及对公益旅游市场和组织的合理规范将会积极地促进公益旅游的发展。同时,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已日渐掀起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贫困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成长,这是公益旅游的催化动力。 四、小结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可知,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原动力、驱动力、助推力、诱导力成为主要驱动因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推进公益旅游的发展。我国发展公益旅游已成趋势,应适时根据我国国情,深入分析各地发展公益旅游的核心优势,尤其是我国的贫困边远地区,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作用,合力促进公益旅游的发展。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公益旅游动力机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描述性阶段,缺乏相关的案例分析及定量分析,尤其是对公益旅游发展中各种动力占据的权重及如何判断何种动力是主导动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公益旅游动力机制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弥补此领域研究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WEARINGS.Volunteertourism:experiencesthatmakeadifference[M].Wallingford:CABIPublishing,2001. [2]MarkRogers.VoluntourismisontheRise[J].TravelAgent,2007(17). [3]宗圆圆.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4]钟思.公益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武汉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高艳丽,雷春.公益旅游发展的主体动机与制约因素探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01). [6]季冬青,傅云新.公益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其关系刍议[J].理论探讨,2012. [7]戴玉秀.公益旅游行为模式研究--以上海大学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9. [8]胡克.我国公益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渤海大学,2012. [9]吴英鹰.公益旅游市场的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5). [10]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11]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李爽,黄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特征与分类框架[J].旅游学刊,2010(04). [13]赖勤.公益旅游若干问题研究探讨[J].学术论坛,2010(04). [14]戴玉秀.公益旅游行为模式研究--以上海大学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9. [15]马晓煊,张亚维,黄春宇.国内外公益旅游与实践发展综述[J].旅游论坛,2011,3(04).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