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越来越与时俱进,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与财政政策一样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媒介。自我国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以来,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且其实施过程及手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太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目前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释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保证货币政策的科学合理,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策略;措施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旨在金融领域实现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或者通过创造性变革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金融创新初具雏形,70年代得到较大发展,80年代兴盛,9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运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金融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即在金融领域内部变革市场资金交易机制、经营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商品的组织结构等。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商品的重新组合,能切实改变金融体系结构和货币供求机制,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1.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 货币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中心内涵即货币的供求问题,而且货币供求还是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创新会对货币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在较大范围内引起货币供求总量、结构以及机制的变化,而且对宏观调控和金融运作的影响极为重大。由此可见,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清晰洞察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及调整,有助于科学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业务的进步和发展。 1.1减少货币需求,逐渐改变货币内涵及需求 货币需求绝对量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通货膨胀影响下物价水平的提升、商品货币化程度的加深、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还引起了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削弱了民众的实际货币需求,相应降低了广义货币在金融资产中的实际比重;另一方面,拓宽了货币的内涵。货币与其它各类金融资产之间有着替代效应,除了对经济发生作用外,还可能影响财富、产出、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总量。 1.2进一步削弱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首先,金融创新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掌握货币的动机,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货币需求构成的变化。凯恩斯将这一现象总结为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的减弱。投机性动机的增强,降低了商务交易和媒介商品的商业性货币需求,但是金融性货币需求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商业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规模变量的影响,但是规模变量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对稳定,所以商业性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金融性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受个人预期和机会成本的影响,人们的预期心理具备无理性,而市场利率具备多变性,这都导致了金融性货币需求的上升和金融货币需求比重的下降,从而降低了货币需求的有序性、稳定性。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1货币供应主体不断增加
在金融创新体系中,除了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以外,非存款银行也成为了货币的供应者。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同质化和综合化,进一步消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逐步消除了这两类金融机构在创造存贷款货币功能上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