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趋势逐步加强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它是指受经济体系内部因素调控的程度,与中央银行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联系。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间接形式的,它主要被应用于控制外生性货币,金融创新一方面能改变货币供应的相对量,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减少货币需求;另一方面能拓宽货币供应渠道和主体,加大货币供应乘数,从而切实改变货币的供应,使货币供应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央银行的束缚,而逐渐受制于经济体系内部各要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受金融机构、居民行为、企业以及经济变量等内生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1]。 3.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是国家货币当局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有效调节和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稳定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稳定物价等。 3.1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3.1.1金融创新切实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的运用逐渐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其它商业银行的检测、观察和分析,渐渐模糊了金融变量等中介机构的定义,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总量缺乏严谨科学的定义。 3.1.2金融创新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控性。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变量等中介机构的内生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联系日益松散。以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为例,在创新过程中能拓宽货币供应渠道,增加货币供应主体数量,加大货币乘数,实现货币供应量内生性的增强,同时还能切实降低和缩小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逐步削弱再贴现率的主动型,但是相应的作用范围却呈减少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2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影响 3.2.1逐步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推动力。金融创新加快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大量的流动资金从银行流入金融市场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逐渐摆脱了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束缚;同时,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机构负债比例的变化,存款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以上种种均导致银行体系存款的削减,由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也相应减小。 3.2.2削减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第一,金融创新导致再贴现条件朝着自由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当前,大部分国家的央行不再严格限制和规定再贴现条件,金融创新逐渐削弱了“真实票据说”的影响力,工具创新使得新型票据逐渐合理化和必然化。同时,金融创新逐渐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它们以债券抵押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入了大量准备金,这逐渐突破了再贴现条件的限制,削弱了合格票据贴现的种种规定。除此之外,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在再贴现率操作中的主动性日益降低[2]。
3.2.3增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金融创新的发展为政府融资证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发展指明了道路,逐步增强了政府债券市场的活力;同时,金融创新有效满足了政府的融资需求,为公开业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且提高了中央银行的运作效率,使得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金融创新还改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形式,政府债券因其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成为广受关注的对象,逐渐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两种,它使证券成为合法的资产形式,正日益被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所接受,政府债券作为其中的领头羊,是最标准的债权形式,它的价格和收益率是整个金融市场中其它证券收益率的有效价格参数,而且保持着合理的动态距离。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在发展公开市场业务的过程中能适时变动价格和收益率,从而改变一般证券价格和收益率,导致金融机构和公众对经济预期的变化,从而切实加强了公开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