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新疆持续减贫新模式探讨

时间:2014-05-26 15:04 点击:
[提要] 新疆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贫困人口是全国农村中收入水平居于最低层次的弱势群体。虽然经过六十年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返贫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目前新疆农村脱贫人口返贫根源的解析,深入研究现有减贫模式

  [提要] 新疆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贫困人口是全国农村中收入水平居于最低层次的弱势群体。虽然经过六十年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返贫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目前新疆农村脱贫人口返贫根源的解析,深入研究现有减贫模式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提出构建“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减贫新模式,以整合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的资源,通过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持续提高农民的素质与能力,实现新疆减贫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返贫;减贫新模式;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破”新疆返贫困境,“立”可持续减贫新模式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日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全疆累计有284万人越过当年低收入贫困线,稳定解决温饱问题;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提高到2009年的3,426元,增加了2,446元。然而,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贫困人口减少速度趋于缓慢、脱贫和返贫现象同时并存交织发生的现象,如此严峻的返贫形势,使新时期新疆的减贫工作充满了挑战。新疆未来减贫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遏制返贫现象,实现农村减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析农村脱贫人口返贫根源,深入研究现有减贫模式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构建可持续减贫新模式是当前新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新时期新疆的减贫策略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透析新疆脱贫人口返贫的根源

  (一)自然环境的不可持续性。新疆的贫困地区人口多处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地区、高寒山区等地。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自然灾害极其频繁,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较弱。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当地的贫民养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局面。为了生存他们毁林开荒、伐薪取火、毁林倒木,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进而侵蚀了贫困农户的生存基础,使贫困人口陷入了“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更加贫困”的困境。为了满足短期的生存需求,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行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自然环境不断退化、水土严重流失,风沙、冰雪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2010年全疆受灾面积达137,545公顷,仅南疆三地州受灾面积就达47,165公顷,占全疆受灾面积的34.3%,受灾最为严重的往往是那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可见,自然生态的不可持续是导致减贫效果越来越不明显,脱贫速度趋于缓慢,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贫困人口素质的不可持续性。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与自然生态有关,而且与人文环境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以及社区的文明开化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们是否能摆脱贫困的命运。(1)一些贫困人口在获得扶持后,不仅没有认识到脱贫需要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反而把脱贫看成是党和政府天经地义的工作和任务,认为自己只需要等着救济就行了。这种“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缺乏发展后劲的“等、靠、要”思想与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关系;(2)由于新疆的贫困地区多属于边远、高寒地带,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医疗、养老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有的人至今还认为“人多好办事”,结果导致 “多生超生”现象屡禁不止,在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贫困家庭的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更加低下,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穷”,“贫困—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在新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拥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全年总收入比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要少861元,比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年收入要少924元。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