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举办的、非赢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体现出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决定》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部署。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其次,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如何,要以群众满意为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缺少评价和监督体系,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难以提升。通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激活公共文化部门的活力。传统体制之下,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冠之以事业单位的帽子,抱着铁饭碗,人浮于事,服务水平较差,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不够。提升公共文化部门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通过绩效考核进行引导,对具备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决定》强调: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长期以来,在体制上的障碍是,文化事业是国家的事情,由国家进行财政包干。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很难完全满足公众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需求。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这就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决定》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首先,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国际发展。宣传媒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要推动国内媒体海外发展。要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其次,吸纳经营管理经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意味着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身份,职能职责都要发生转变,集中表现在由领导职务职能转变到管理服务职能上来。与此相对的是,所需的文化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学习和借鉴文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