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轨迹、问题轨迹、互动轨迹,其内在的哲学路径是由道德而伦理,由伦理而文化、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其精神重心和轨迹的交集点,都指向同一个对象:伦理。可以发现,无论对于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建构,还是对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发展,伦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中枢意义。
伦理道德转型的前沿问题,在于"伦理型文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宗教是西方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西方学者常批评人"没信仰",学者则时以"有信仰,不宗教"回应。其实,"无信仰"的批评,其本质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偏狭心态和对文化的无知,如果说宗教或所谓"信仰"是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那么,"无信仰"只表明社会无宗教信仰,却必定存在其文化替代。当今社会精神世界的真正秘密,在于"不宗教,有伦理",且两者有因果关系:"不宗教"是因为"有伦理",延伸开来,伦理与宗教,互为文化替代。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型文化,现代文化依然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有伦理"缘何可以"不宗教"?秘密隐藏于"家庭"中。①家庭血缘关系为伦理型文化提供了伦理的终极性和神圣性根源,成为伦理的策源地。梁漱滨早已发现这一秘密。"之家庭伦理,所以成一宗教替代品者,亦即为它融合人我泯忘躯壳,虽不离现实而拓远一步,使人从较深较大处寻取人生意义。"②黑格尔在异域文化中有同样的发现:"对意识来说,最初的东西、神的东西和义务的渊源,正是家庭的同一性。"③家庭,既是伦理的家园,也是伦理型文化的根源,因而既使伦理,也使伦理型文化成为可能和必然。
关于"问题轨迹",有待追究的前沿问题是:当今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到底是道德问题,还是伦理问题?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何演绎为伦理问题?伦理问题如何演绎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最后,伦理为何成为由道德问题向社会问题演绎的枢纽与中介,导致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演绎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伦理,而不是道德,事实上成为当今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精神生活诸问题的斯芬克斯之谜。当今社会,道德问题具有两个最重要的聚焦点:分配不公与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虽然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文明体系中都可能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它们本身是道德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由于其相互感染和相互强化,因而不仅动摇甚至颠覆了社会的伦理存在,也动摇甚至颠覆了经济和政治的伦理合法性,于是在伦理型的文化中必定表现为诸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信任危机,最后导致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演绎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生成"伦理上的两极",或伦理上的两大"精神集团"。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但演绎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则是社会特有的现象。分配不公与官员腐败,在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而且是道德问题的经济和政治的现象形态,根本上是一个精神问题,正因为如此,在伦理型的文化中,它们才可能并且必定最后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演绎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不难发现,在问题轨迹中,伦理,既是问题重心和问题轨迹的转换点,也是问题的后果。
伦理道德到底如何影响大众意识形态,由精神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如果说"问题轨迹"演绎道德如何通过伦理的中介进入社会,那么,"互动轨迹"便演绎道德如何通过伦理的中介进入意识形态。应该说,这一轨迹是问题轨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呈现。互动轨迹的前两个环节,即道德问题向伦理信任危机的转化与问题轨迹的前两个环节交集重叠,特殊性在于,伦理信任危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思想领袖缺场,进而演绎为大众意识形态的同一性危机,或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危机。由伦理信任危机向主流意识形态信任危机的转化,是这一轨迹的特殊性所在,伦理,同样是问题的重心。
三大轨迹形成的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的总体图像,一言蔽之,是以伦理与道德为两个焦点,以伦理为重心,道德以伦理为中介进人现实世界,形成伦理一文化、伦理一经济、伦理一社会、伦理一政治诸价值生态的精神世界轨迹与精神哲学图像。三大轨迹一方面是伦理道德作为"精神现象"自身运动的轨迹,另一方面是伦理道德与文化、经济、社会、大众意识形态辩证互动,构成有机文明生态的轨迹。转型轨迹通过道德的"变"与伦理的"不变",体现文化转型中伦理的精神同一性意义;问题轨迹由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演化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透过伦理的中介成为社会问题;互动轨迹由道德问题经过伦理信任,演化为意识形态问题。三大轨迹所呈现的是伦理道德在现实世界中运行的椭圆形精神轨迹;伦理与道德,是坐标轴上的两个焦点;而伦理,始终是这个轨迹的重心。这个椭圆形轨迹所描绘和呈现的精神图像,既是精神围绕生活世界公转的轨迹,也是精神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转的轨迹。伦理与道德的两个焦点、伦理重心、价值生态、椭圆形轨迹,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的总体轨迹与图像的四个基本要素。其要义是,道德透过伦理的中介,与文化、经济、社会、政治辩证互动,伦理,既是道德的后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精神动因,因而是精神哲学轨迹和精神哲学图像的关键性和标识性元素。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气质是一种伦理气质,当今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轨迹所呈现的,是伦理与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也许,这就是文化之谓"伦理型"文化,而不是"道德型"文化的精髓所在。
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的演进轨迹,从肯定和否定的维度发出两个重要的精神哲学预警:伦理型文化的预警;伦理分化的预警。
伦理型文化的预警:关于伦理道德发展的"文明自觉"。
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三次调查的最重要发现之一是:现代文化依然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转型的轨迹传递两个重要的精神哲学信息--文明体系中伦理道德对于人的安身立命的核心意义;文化转型中伦理道德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伦理作为变中之不变的文化因子的地位。问题轨迹与互动轨迹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这一发现的诠释与证明。三次调查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现代伦理型文化的再确认,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应当推进一种文明自觉。作为"文明自觉"的精神哲学成果,就是关于"伦理型文化"的预警:其一,伦理道德在伦理型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地位;其二,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规律。"伦理型文化"的文明自觉,核心是"伦理自觉",是关于现代文明的伦理气质、伦理意义和伦理规律的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