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体育锻炼意识是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前提。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需要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之相辅相成。从体育运动的作用过程来看, 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引导个体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刺激其不断提高运动水平,逐步形成一种良性的体育锻炼习惯。总之,体育锻炼意识既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前 提,也是长期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还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保障[5]。 2 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20年,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据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喜欢参加体育课、 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均超过90%;20~69岁的公民中,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 1.3%;全国居民体质水平略有提高,达到优秀等级的比例为13.8%,与2013年相比提高了0.6%,超重率为33.6%、肥胖率为11.9%,与 2013年相比降低0.8%[6]。但全民健身事业还面临诸多问题,广大公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较薄弱。特别是受区域经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失 衡,严重制约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进行考察,探究并总结其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存在的原因,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 的开展提供参考。 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公民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发展情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体育运动的经济属性,或者说经济对体育运动的决定作用更为明显。 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同样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城市或地区居民之间的经济收 入及消费能力差异也大,特别是东南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因此不同区域居民之间所能接受的体育服务种类、质量,以及所体现出的体育锻炼意识也不尽 相同。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强的人数占抽样总数的22.4%,武汉市居民为18.1%,而河南、四川等内陆省市的抽样调查结果均不及以上城 市。同时,对上海、新疆大学生体育现状进行调研也显示,上海45.6%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62.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有助于生理和心理压力的 释放;而新疆仅有26%的大学生参与体育炼,却有50%的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压力、情感等方面不具任何调剂作用[7]。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直接影响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甚至阻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推进。 2.2 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相容性不足 近年来,随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各阶层之间的经济收入、消费能力、文化水平、意识形态等都存在 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社会下层与社会上层的差异明显,其体育锻炼意识悬殊。其中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阶层,包括科教文化工作者、管理者等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 较强,超过70%的人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阶层,如农民、工人等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较弱,88.8%的农民属于弱体育锻炼意识 群体,体育锻炼意识较强者仅占1.8%,他们不但对体育运动没有足够的兴趣,而且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8]。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其体育锻炼意识的相容性较弱,即社会阶层相对较低的群体,体育锻炼认知、态度、情感等较差;处于社会中下层人群的体育锻炼 意识明显不如中上层人群,体育锻炼意识的阶层特征明显,且不相容性突出。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及接受能力差异也大。这种信息、观 念、物质的不对称,使体育锻炼意识在阶层群体之间难以交流,无法起到带动、引导、互动及相容的作用,影响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整体发展。 2.3 女性公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通常而言,性别差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方面的差异,即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另一类是社会方面的差异,即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 的男女两性的差异,如男女社会角色差异、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性格差异等,而这些差异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9]。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性 别差异实际上包括两层涵义,即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一般来说,由于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因,人的自然性别往往需要屈从于社会性别。如世俗的观念认为女性就应柔 弱、稳重,而强壮、好动、出头露面就不像“传统女性”[10]。这些传统观念,在女性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极其明显也最为直接,极大阻碍了女性参 与体育锻炼。 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女性社会地位及体育权利逐步提高,女性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但与男性相比较,女性体育 运动仍处于较弱的态势,根深蒂固的女性文化和守旧观念仍制约女性体育的发展。调查发现,女性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少于男性,女性体育锻炼意识及掌握体育锻炼常 识也低于男性,其中北京地区男性强体育锻炼意识所占人数比例高出女性3%、武汉地区高出5%、河南高出9%[11]。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女性对健康关注点 依然集中在饮食、保健调理等方面,对体育健身运动认识及价值认可较为不足。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如广场舞、健步走等,但整体参 与率仍不高,阻碍了女性体育的发展。 2.4 年龄结构制约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延续 由于年龄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构性差异,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表现明显。我国不同年龄人群中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比例趋向“两头高,中间低”态 势;20~59岁人群随年龄增长,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反而逐渐下降[10]。与此同时,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趋势也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特征,且这 一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据调查表明,我国50岁以上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的体育锻炼意识最强,18岁以下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相对也强,而 18-50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锻炼意识反而最弱[10]。 现阶段,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所表现的“两头高,中间低”趋势,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整体水平,制约青壮年公民体育健身活动的 持续发展,也影响我国群众体育乃至小康社会的推进。因为22~55岁的人群被称为“就业人群”,这一年龄段人群不仅所占比例大,且数量多,是社会主义建设 的主力军[11]。更为重要的是,青壮年人群在整个群众体育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衔接青少年与老年人群的桥梁和纽带,是这两个年龄段人群体育锻 炼意识传达、沟通、互动、融合的中介。但青壮年人群体育锻炼意识的低下,会导致其与青少年和老年人群的体育锻炼意识不相容,相互之间不能较好衔接和延续, 极易出现体育锻炼意识的断层现象,严重制约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 提升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