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路径(3)

时间:2016-04-11 10:00 点击:
3.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消除区域间公民体育意识不平衡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特别是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而这些差距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缩小,尤其是经济因素造成区 域居民体育锻炼

  3.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消除区域间公民体育意识不平衡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特别是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而这些差距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缩小,尤其是经济因素造成区 域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失衡的问题,也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因此,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助合作,实现区域之间以强补弱,不失为一条较快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尽快 消除群众体育发展受经济影响的有效途径。
  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助合作,逐步缩小经济差距,优化群众体育发展的条件和结构,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首先,要发挥区域之间的产业特色。着 眼于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周边区域产业的互动对接,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共谋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积 极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合作经济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条件,也有独特的资源 特征,因此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的特色资源,加大对特色资源尤其是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江西省永新县在实施优势资源战略时,依托该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主 动融入大井冈旅游圈,推进红色旅游一体化战略,让文化与旅游穿插交融,互为一体[12]。总之,要加大对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研究,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缩小区域间经济的差距,尽可能消除由于经济因素所引发的体育发展失衡现象。特别是解决由于经济水平不均,导致经济落后区域的公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以及体 育锻炼意识消极的困境。也就是要通过区域间经济合作互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解决经济因素制约体育发展的物质问题,并从根本上,即意识层面提高公民参 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内在需求,使区域间公民体育意识趋于平衡,以提高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整体水平。
  3.2 发挥政府和社会的调控职能,提高各阶层公民体育锻炼意识水平
  宏观调控作为政府主要的行政职能,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国家福利制度的建立,政府和社会职能调控得以普遍建立,起到稳定经 济、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事实上,不断提升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同样需 要政府和社会的介入,进行适时调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处于非均衡发展态势。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不仅受地域差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深层次是 受制于各阶层之间体育锻炼意识的非均衡,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体育锻炼意识的不足,其“短板效应”更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职能调控能力,尽可 能缩小各阶层之间体育锻炼条件的差距,达到相对平衡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氛围,使体育锻炼意识较高的阶层带动偏低阶层,从而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体育锻炼意识水 平。
  第一,政府要尽量统筹各阶层之间群众体育锻炼活动,充分发挥城市体育的功能,不断辐射到乡镇及农村地区;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上,尽可能向乡镇 及农村地区倾斜,逐步普及到乡镇和农村;挖掘乡镇和农村体育场馆的社会化功效,创造条件对外开放与使用,满足乡镇和农村群众体育锻炼场地需求。第二,政府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上,逐步统筹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使最低或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得以提高,确保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群 体能有时间、有能力参与体育锻炼,更好融入到体育活动中。第三,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组织形式各式各样、项目五花八门,特别是随着休闲体育的兴起,体育健身活 动方式和项目繁多。因此,政府要利用当前体育健身与休闲体育发展的契机,充分调动社会体育组织的力量,把比较适合的休闲健身项目推广到乡镇及农村地区;通 过举办较多群众体育活动,尤其是政府行为的体育赛事,尽量在乡镇、农村及低收入阶层的社区举办;创造条件在乡镇、农村设立多样化的体育社会组织和团体,从 而多途径提升低阶层群体的体育锻炼意识,带动这些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第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可以向高校或社会招募志愿者式的社会体 育指导员,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的力量,如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宣传推广体育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如此,不仅可以为国家及社区降低成 本,也能更好把社区体育与学校、社会结合起来,整合社会力量及学校教育资源,更好服务于社区体育。
  3.3 加强社会文化及经济建设,解除女性体育锻炼意识束缚
  女性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女性解放和权利保障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后,随着女性竞技体育的崛起以及女性社会主体意识的增 强,女性体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受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影响,女性体育锻炼意识还比较薄弱,女性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水平仍然偏低,女性体育整体发 展水平与男性相比差距明显。为此,首先要加强文化建设,构建新时代的女性体育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女性文化内涵和精神,培养女性开放、积极、自信、独立的思 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就是要从文化、精神的层面启发女性体育锻炼意识的自觉,从传统价值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凝结成自我价值意识观念,充实内在的生活内 容。从而增强女性体育锻炼的内在需求,激发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最终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其次,要加强社会教育功能,使社会、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男性能够共同分担家务工作,使女性能够从繁忙的家务重担中解放出来,有闲暇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 参与体育锻炼,进而逐渐培养女性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从而潜移默化提高女性体育锻炼意识,推动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再 次,要加大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社会应多组织一些适合各类女性的体育活动,创建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台与机会。如在社区组织开展女性休闲类活动,像广场 舞、健身操以及健美操、瑜珈等都可以借鉴,按实际条件加以开展;还要拓宽女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混合家庭成员比赛方式、多成员娱乐方式等。此 外,要借助体育社会团体的影响和力量,如驴友式登山、健步群体等,形成体育社会化氛围,提升女性的体育锻炼自觉意识,吸引更多女性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最 后,要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女性收入和地位,使广大女性能够在经济上独立,在收入上自主支配。尤其是在女性的就业、工资待遇、晋职等政策上,公平、合法 地实施,从而使女性摆脱传统经济上的桎梏,能够有能力消费体育,有经济实力购买体育产品和相关服务,从根本上增强女性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也推动我国体育 产业的发展。
  3.4 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强青壮年群体的体育锻炼意识
  首先,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减轻就业群体的工作压力,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全民社会保障及福利得以整体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就业 群体特别是就业主力军的生活生存负担,从整体层面提升就业人群体育活动参与意识和动机,破解当前公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的瓶颈。与此同时,逐步完善带薪休假 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社会劳动人群的休假政策,提倡体育休闲式的度假方式与福利待遇。带薪休假制度不仅是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福利政 策,也是缓解工作压力、调节工作节奏、确保职工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工体育锻炼意识,促进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
  其次,社会企事业和政府机关,要把组织体育锻炼活动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人们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能够较好融入到工作当中,以此减轻工作压 力,使工作与体育锻炼相互促进。一方面是阶段性的组织体育活动,推进本单位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另一方面是利用午休和工间休息时段组织简单易行并且有 效的体育活动,如组织广播体操、健身操、太极拳等。使体育锻炼和工作实现良好衔接,尽可能地减轻社会生活及工作的压力,大大提升工作群体体育锻炼意识。另 外,要加强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管理,特别要注重面向工作群体的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培育与管理。社会机构和民间组织要通过目前流行的网络体育QQ群、微 信、微博、体育论坛等,创建多样化的针对性强的体育俱乐部,由专业教练员和志愿者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结合,在业余时间传授俱乐部会员体育技术和技能,增 强俱乐部会员的情趣,丰富会员的闲暇时间的生活内容,激发体育锻炼的动机,提升体育锻炼意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效果。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